试论中国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
[Abstract]: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West in the past 300 years shows that China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and adopt the educat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ts supporting educational system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human differences and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s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al abilities and interests. The gradual reform on the basis of stability is a choice that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make when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 world's talents and the "Chinese talents". The new educational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stimulates the excellent side of human nature, will lea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and its implementation will cultivate new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uman nature, sociality, marketability and the world.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明远;知识经济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辜文林;赛乐;;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2 杨洪;;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立足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4 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5 石隆伟;;论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拓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6 高益民;;顾明远教授文化观的若干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7 徐辉;林莉芸;;比较教育的“名”与“实”:论顾明远的比较教育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8 姚琳;彭泽平;;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9 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思想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10 蔡军;;关于自主学习的若干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2 于维涛;县域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素萍;比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袁利平;本体存在与视域融合[D];西南大学;2009年
5 褚远辉;比较教育的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王正青;当代学校和平教育目标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菁;中英高中微积分教学比较[D];苏州大学;2010年
2 连丽梅;初高中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艳琴;C.阿诺德·安德森结构功能主义比较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西南大学;2011年
5 敬文彬;21世纪初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敬丽;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散文写作教学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昕;加拿大小学语言教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嫣;内地《音乐课程标准》与香港《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之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付国丽;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10 白志波;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理银;问题法与比较教育——对布莱恩·霍尔姆斯的一次采访[J];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申;;论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培养路径[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胡骥;;从人事制度改革看人才培养与人才工作模式的创新——以合肥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3 石富强;王承学;亓鸣;;转变思想 积极工作 认真搞好开放实验[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4 卢岷君;周亮文;;从人才心理需求谈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高婕;谢双显;杨洪;;培养高素质科技期刊编辑须把握“四个方向”[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丁涛;;学院积极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工作[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管成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10期
8 朱日;;《纲要》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0期
9 李燕;;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20期
10 李占忠;日本化工类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评价及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伟;缪秉魁;廖庆园;荆元;;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与探索——桂林理工大学地质教育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惠民;刘沧山;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刘月胜;;加快VTS设备维护技术人才的培养[A];2008-2009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C];2009年
5 凤磊;;中医医院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A];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第三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6 周伟;高彦伟;;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加快地质教育改革[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马成松;刘昌明;许成祥;;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谈21世纪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刘明;;论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学琛;王保顺;李志德;;实验室管理机关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晨光;艺术人才培养要有通识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文丰;福建教育迎接机遇与挑战 共探现代商务人才培养[N];海峡财经导报;2007年
3 刘喜东;中国建设报社与沈阳建筑大学签署共建协议[N];中国建设报;2010年
4 钟言;重点转向临床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王林强 特约通讯员 袁柏岭;为官兵量身打造成才路[N];中国国防报;2006年
6 记者 丰晓原;重视精品生产 加强人才培养[N];金华日报;2006年
7 记者 何勇;山东改革人才培养使用制度[N];人民日报;2006年
8 吴东升;开辟人才培养输送新渠道[N];华东电力报;2007年
9 王文;人生转折点上的柳传志:最希望得到人才培养奖[N];经理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殷雪静;2008年兵团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启动[N];兵团日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淑滨;中国高等学校社会价值增值的协同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徐群;基于软件外包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8 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D];上海体育学院;2002年
10 王三炼;传播生态学视阈中的中国动漫产业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万曦;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南;美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邹林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4 于晓荷;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装备人才需求的预测与人才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林灿;我国科技人才原始创新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汤琼英;新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TTP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贺志强;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承斌;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王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79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47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