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诗意与深刻
[Abstract]:On the whole, realistic education must be far from poetic and profound. In the face of the reality of education, positive and enterprising educators are also calling for the poetry of education with the soul and pursuing the depth of education with the action of exploration. The poetry of edu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people living poetically in education, which means the nature, elegance and romanc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abundant and good life power of educational activists. The profound nature of education is embodied in the distinct educational nature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he education of poetic and profound coexistence is the ideal education. Such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unity of love and wisdom, but also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spirit.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庆昌;;论教育性——关于“教育是什么”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红芝;;中国当代美学和文化批评漫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2 冯学民;意境理论的当代阐释——也谈文艺理论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邝红军;;教育是精神的成长——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探析[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3期
4 周丽华;;康德的学术自由观——读康德《系科之争》[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5 应星;;学术自由的内外限度及其历史演变——从《系科之争》到《韦伯论大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6 王啸;;自由与自律: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苏君阳;;素质教育认识论的误区及其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姜汪维;;高校大学生学习恐惧的成因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1期
9 吴艳;;“小组合作—学生施教—辩论研讨”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2期
10 李林;;康德德育思想及其理论文化根源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凌;;把握时代精神,确立审美立场——从《文心雕龙》说到当代文论建设[A];《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超;;西方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干预[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4 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D];浙江大学;2005年
5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6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龚孝华;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的生存论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阳春;教育制序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韩宙;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3 张会霞;缺席的童年[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5 孙阳春;论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袁兆文;“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诗艺刍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广新;意境·天人合一与诗意的生存[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谢璐;现代旅游审美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晓云;德性的信仰基础及其现代境遇[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崔柯;解释学视野中的庄子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治平;诗意栖居的天堂——网络与人类生存[J];新东方;2000年06期
2 丁丽燕;“生活的艺术”与“诗意地栖居”——论林语堂闲适哲学的生态学价值[J];浙江学刊;2005年01期
3 张贵菊;邵桂芝;;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及教育策略[J];山东教育;2008年Z6期
4 魏远远;;情趣与艺术的诗意栖居——评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年02期
5 黄忠敏;;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新课程(中);2011年02期
6 伍成孝;零起步 低成本 高效率——贫困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策略浅见[J];贵州教育;2003年04期
7 项贤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层问题探究及教育策略[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6期
8 谢大志;;试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策略[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9 刘翔;马新英;;试析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刘功松;;加强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定家;;当代媒介发展与文艺变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罗凤臣;王秀珍;;略论农村幼儿园珠心算的发展方向——激发兴趣促普及,加强管理办特色[A];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丽辉;;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土陶艺术的文化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5 吴强;;特色联盟 贯通学段 共享资源 共育人才——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的思考与实践[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6 胡晓云;龚勋;夏庆华;覃世龙;李玲;余思义;甘甜;;湖北省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分析[A];2011清华医疗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吴岳;毅平;;论徽州园林的生态价值观[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元章;诗情画意之城 诗意栖居之地[N];珠海特区报;2010年
2 本报评论员 蓄丰;建设宜居之城 市民诗意栖居[N];广州日报;2011年
3 汪树东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在反思中呼唤诗意栖居[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纯 高晶 梁彦;在太湖“最美的一段”诗意栖居[N];无锡日报;2010年
5 杨明聪;三千年酉阳阳戏:土家儿女的诗意栖居[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朱凤娟;楚门,让生命诗意栖居[N];浙江日报;2011年
7 陈雯;诗意栖居 贵阳市民的幸福生活[N];贵阳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兴余 江远东 任艳;大道田园 诗意栖居[N];贵州民族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良;儒岙:农民的诗意栖居[N];绍兴日报;2006年
10 贾佒;小康社会享受诗意栖居[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朝谦;中国古代的技术与诗[D];四川大学;2005年
2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任华东;海德格尔诗化语言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7 谭晶华;维拉·凯瑟的生态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张国杰;通向诗意栖居之途[D];吉林大学;2010年
9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莎;儒道释美学与现代人的诗意栖居[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欣;二战后中日教育策略及其比较(1945-2008)[D];湘潭大学;2011年
3 孙淑奇;女性审美人生的诗意栖居——五四女性散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袁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情感特征及教育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5 罗琳会;“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博;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洁;脑瘫婴幼儿教育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宋丽军;中学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教育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满仓;学习与品德“发展较慢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慧荣;初中问题学生特点、成因及教育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8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0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