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之多维批判——兼谈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ost-modernism view, expl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 conservative, indoctrination, static and deperson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odernism knowledge teaching, and reflects and criticizes the modern knowledge teaching view from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y, sociology, and knowledge teaching.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view of the post-modernism knowledge teaching is the bold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essence of the modern knowledge teaching view 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资助项目“课程文化的嬗变与建构研究”(2006WKP02ZD)成果。
【分类号】:G4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该有《被压迫者教育学》——试述保罗·费莱雷的“解放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2 张新平;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盛冰;重建制度社会资本:当今西方学校制度改革的新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4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胡波;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6 罗琴;论知识观的变化与课程改革的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李业才;农村教育:问题、对策、取向[J];成人教育;2005年04期
8 刘一彬;走向人性化的教育—读《被压迫者教育学》[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9 蒋关军;师生对话的澄明与实现——存在主义视界中的“去蔽”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曹辉;;后现代道德教育“对话”的基本内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静;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晓军;校本课程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罗新兵;高中数学课程弹性化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吕丽艳;教育世界中的意义遮蔽与澄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魏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文化哲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严仲连;广西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燕;课程价值取向之“应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何雪莲;大学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冬梅;李明书;刘建强;;主体间性:女性主体性的继承和超越[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01期
2 莫永华;仇雪梅;张际平;;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1期
3 石健壮;李森;;论知识本质观的重建及其教育学意蕴——超越后现代的反思的现代性[J];教育学报;2010年01期
4 王磊;;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理念初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张其志;;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心理学基础[J];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6 李申申;李小妮;;教学中的对话与平等之辨——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杨天志;;“生成的课堂”文化溯源及哲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3期
8 汪岩;;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后现代差异观审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2期
9 唐文;;大学课程评价与建设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01期
10 谢立中;;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J];社会;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明;;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2 吴志文;;讲坛神话与消费盛宴——“后讲坛时代”的消费文化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范明献;;新时期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的现代性评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冠杰;;从科学发展观解读科学教育[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金云峰;项淑萍;;类推设计——基于历史原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梅;;对生态文明历史形态的认识[A];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C];2009年
7 高天明;;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马敏;;电视包装:作为影像文本的传播透视[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9 汪行福;;三大转向及其未来取向——为哈贝马斯80诞辰而作[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王树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石河;国际知名作家浪漫的创作行为[N];光明日报;2010年
5 葛壮;顺应全球化趋势与弘扬中华文明的选择[N];文汇报;2010年
6 刘军;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 《艺术广角》主编 傅汝新;我对2月4日辽报小结的三点补充[N];辽宁日报;2010年
8 申霞艳;意义危机与叙事自由[N];北京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沈峥嵘;照搬,成为城市雕塑的误区[N];新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袁婷;“孔子热”引发国学争论[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2 郭继民;庄子哲学的后现代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小新;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江天风;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D];同济大学;2008年
6 薛彦波;漂浮的场所[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德明;司法的现代性及其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正伟;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曦婷;时尚杂志的图像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张锋;“网络恶搞”的青年亚文化特性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3 张晨;“丑”在艺术作品中的凸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段超;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身体政治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雯;女性主义法学的后现代转向及其理论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郭敏;读图时代:文学魅力长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金红卫;班维尔《海》后现代时期下的现代主义特征[D];重庆大学;2009年
8 秦蓓;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安莉霞;对马克·海姆的宗教多元论的批判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宗棕;科学理性的滥觞与理性的重建[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508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08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