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08 00:42
【摘要】:当前,校园攻击性行为已经在学校成为了多发事件,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作为负责儿童初级管理和教育的父母,其家庭教养方式和行为也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在学校与同伴交往时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也充当着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同伴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同伴关系的水平。因此,有必要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同伴关系和家庭教养之间的关系。目的: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孩子的攻击行为,同伴关系的整体状况,以及三个变量间在人口统计学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儿童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性意义。随机选取XX市两所小学的430名五至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家庭教养方式、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与儿童攻击性三个量表进行心理测验,与家长和老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性别上: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两因子、父亲家庭教养方式中拒绝、过度保护两因子与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因子在男女性别上均有显著差异,且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2.是否独生子女上: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指向自我攻击这一维度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得分高。3.年级上:父母亲过度保护因子、母亲拒绝因子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言语攻击性、愤怒、自我攻击性三个因子在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并且六年级学生分数均高于五年级。4.民族上: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过度保护因子在民族上有显著差异,呈现显著负相关,且藏族得分高于汉族得分。5.同伴关系与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这两个因素对同伴关系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和同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这三个因素对同伴关系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6.父母亲拒绝、过度保护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个各个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身体攻击性、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这四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因子、过度保护因子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7.同伴关系与儿童攻击性行为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且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8.同伴关系在父亲情感温暖与儿童攻击性行为和母亲拒绝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且家庭教养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儿童攻击性行为或通过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图文】:
模型本研究中,我们对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儿童攻击性行为三者之间做关和回归。假设同伴关系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我们对此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4.5.1 结构模型的构建和检验按照以往的研究并参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采用 AMOS20.0 软件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单向递归模型。把家庭教养方式伴关系两个显变量和儿童攻击性行为一个潜变量。其中儿童攻击性行为包含指示变量:身体性攻击、言语性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家养方式对同伴关系和儿童攻击性行为均产生影响,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产生影响。前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的教养方父亲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六个变量面针对变量的不同构建模型进行检验。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表 4-23 父亲拒绝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模型拟合度表模型 X2df X2/df NFI RMSEA CFI TLI46.855 13 3.604 0.96 0.058 0.970 0.936由表 4-23,图 4-1 可知,RMSEA=0.058<0.08(Steiger 指出,RMSEA 低于0.1,说明拟合度较好[62]。CFI=0.970>0.9;TLI=0.936>0.9,NFI=0.96>0.9,说明模型拟合结果指数较好[63],可以接受。具体来看,父亲拒绝—儿童攻击性路径(β=0.568,t=9.476,,p<0.001)、父亲拒绝—同伴关系路径(β=0.195,t=1.595,p=0.111)、同伴关系—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路径(β=0.231,t=9.865,p<0.001)通过路径分析得出,父亲拒绝—儿童攻击性行为路径和同伴关系—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路径显著,而父亲拒绝—同伴关系的路径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78;B844.1
本文编号:2618630
【图文】:
模型本研究中,我们对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儿童攻击性行为三者之间做关和回归。假设同伴关系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我们对此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4.5.1 结构模型的构建和检验按照以往的研究并参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采用 AMOS20.0 软件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单向递归模型。把家庭教养方式伴关系两个显变量和儿童攻击性行为一个潜变量。其中儿童攻击性行为包含指示变量:身体性攻击、言语性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家养方式对同伴关系和儿童攻击性行为均产生影响,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产生影响。前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的教养方父亲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六个变量面针对变量的不同构建模型进行检验。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表 4-23 父亲拒绝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模型拟合度表模型 X2df X2/df NFI RMSEA CFI TLI46.855 13 3.604 0.96 0.058 0.970 0.936由表 4-23,图 4-1 可知,RMSEA=0.058<0.08(Steiger 指出,RMSEA 低于0.1,说明拟合度较好[62]。CFI=0.970>0.9;TLI=0.936>0.9,NFI=0.96>0.9,说明模型拟合结果指数较好[63],可以接受。具体来看,父亲拒绝—儿童攻击性路径(β=0.568,t=9.476,,p<0.001)、父亲拒绝—同伴关系路径(β=0.195,t=1.595,p=0.111)、同伴关系—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路径(β=0.231,t=9.865,p<0.001)通过路径分析得出,父亲拒绝—儿童攻击性行为路径和同伴关系—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路径显著,而父亲拒绝—同伴关系的路径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78;B8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岩;李军;杨世昌;邹枫;;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2期
2 彭运石;王玉龙;龚玲;彭磊;;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的关系: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6期
3 陈海英;刘衍玲;崔文波;;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年09期
4 徐吉志;;校长如何成为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他人”[J];教学与管理;2012年26期
5 陈立民;张霞;夏荣;;青少年亲子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3期
6 朱止丰;白丽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9期
8 刘海鹰;;中小学独生子女同伴关系调查[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10 冯维,于志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利娜;父亲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儿童气质及其社会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8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618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