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生长理念下的自主学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18:18

  本文关键词:生长理念下的自主学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学习与自我发展,而我们国民的学习状态却令人担忧,学生学习与实际生活也存在脱节。此研究通过对学生学习与实际发展过程的揭示,提出生长理念下的自主学习观,强调学习与生活联系,主张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与创新性,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实现学习的生命意义与社会价值。 人的生长是基于人的未待定化,通过社会遗传的方式与个体的自我建构过程,逐渐使人成为实践主体的过程。自主学习实质上是学生自觉、主动的社会成长。其根基在于人的潜质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过程上表现为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结果上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自我责任感、反思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等的培养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 社会成长 自我改造 主动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20
【目录】:
  • 中文提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9
  • (一) 研究背景8-10
  • 1. 全球时代对人主体性发展的全新挑战8
  • 2. 学习社会对人学习能力的更高要求8-9
  • 3. 教育改革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突出强调9-10
  • (二) 研究意义10-12
  • 1. 理论意义10-11
  • 2. 实践意义11-12
  •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12-18
  •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12-13
  • 2. 杜威教育生长论13-17
  • 3. 主体性教育理论17-18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8-19
  • 一. 自主学习与生长理念概述19-34
  • (一) 自主学习的有关研究19-24
  • 1. 20 世纪之前的自主学习思想19-21
  • 2. 当代系统的自主学习理论21-24
  • (二) 生长的理念24-29
  • 1. 生长的社会性25-26
  • 2. 生长的主体方向性26-27
  • 3. 生长的不确定性27-28
  • 4. 生长的渐进性与终身性28-29
  • (三) 学习与生长的关系29-34
  • 1. 学习以生长为目的29-30
  • 2. 生长规定着学习的内容与形式30-31
  • 3. 学习与生长在自我建构中的统一31-34
  • 二. 生长理念下自主学习的概念与特征34-43
  • (一) 概念34-35
  • (二) 特定内涵35-38
  • 1. 源于生活的学习动机35-37
  • 2. 基于自觉的学习过程37-38
  • 3. 归于成长的学习评价38
  • (三) 主要特征38-41
  • 1. 独立性39
  • 2. 主动性39-40
  • 3. 反思性40
  • 4. 有效性40-41
  • (四) 当前自主学习观念中的认识误区41-43
  • 1. 把自主学习简单视为自学41-42
  • 2. 将自主学习囿于课本学习42-43
  • 三. 学生的被动学习倾向及其原因分析43-49
  • (一) 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43-46
  • 1. 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43-44
  • 2.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44
  • 3. 学习中缺少反思44-45
  • 4. 自我监控能力薄弱45
  • 5.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45-46
  • (二) 学习问题原因分析46-49
  • 1. 教育中的急功近利46-47
  • 2. 对学习研究的忽视47
  • 3. 单一的考试评价47-48
  • 4. 灌输教育的统治地位48-49
  •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议49-63
  • (一)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49-57
  • 1. 社会责任感培养49-52
  • 2. 反思能力培养52-53
  • 3. 学习策略培养53-55
  • 4. 良好学习习惯培养55-57
  • (二)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57-63
  • 1. 自主课堂57-60
  • 2. 主题活动与模拟实践60-61
  • 3. 成长日志61-63
  • 五. 自主学习教学尝试63-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71-72
  • 后记72-73
  • 详细摘要73-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明;美国中小学评价与绩效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2 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3 林毓,

本文编号:275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75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