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时间:人文知识性质审视与课程教学启示
发布时间:2021-02-16 17:35
时间在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中的属性有别,人文世界中的时间是一种内在的"意识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为审视人文知识性质提供了一种视角。从时间的当代性来看,由于生活之惑具有紧迫性,解决困惑要落实为行为,因而人文知识充斥大量信念,并且指向"行事";从时间的未来性来看,人文知识的意义之源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学图景;从时间的历史性来看,人文知识的意义不是永存的而是经历着不断消逝与夺回的过程。由此考察课程与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学习可知,人文知识的对象世界是个多世界,它有着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人文知识的本质特性在于个体性,因而对它的学习不能以普遍性为目标,而恰恰需要个人意义上的文化创作,并包容其间的差异性。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从内在时间的维度考察人文知识的性质
1. 当代性:生活之惑时时具有紧迫性 (2)
2. 未来性:作为意义之源的美学世界
3. 历史性:意义的消逝与夺回
二、人文知识的时间性质与课程教学
1. 人文知识构筑的是个“多世界”
2. 人文知识的本质特性在于个体性而不是普遍性
3. 人文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文化创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J]. 孙正聿.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1)
[2]“本质”的双重含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黑格尔、狄尔泰、胡塞尔之间的一点链接[J].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本文编号:3036698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1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从内在时间的维度考察人文知识的性质
1. 当代性:生活之惑时时具有紧迫性 (2)
2. 未来性:作为意义之源的美学世界
3. 历史性:意义的消逝与夺回
二、人文知识的时间性质与课程教学
1. 人文知识构筑的是个“多世界”
2. 人文知识的本质特性在于个体性而不是普遍性
3. 人文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文化创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J]. 孙正聿.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1)
[2]“本质”的双重含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黑格尔、狄尔泰、胡塞尔之间的一点链接[J].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本文编号:3036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3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