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学以为己”:朱熹课程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5 07:06
  在中国课程思想史上,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所接续和发展的“学以为己”儒学课程思想,以及主导和参与的四书教材编制及书院学规厘定等课程与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理论资源,是我国古代课程思想宝库中的经典遗产。从现代课程论的立场来看,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在课程知识论、设计论与体验论方面都有许多精辟见解和深刻论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课程理论框架。在课程知识论方面,朱熹继承和发展儒家教育思想传统,以“仁”、“礼”、“道”为核心要素和价值取向,总结出“学以为己”课程知识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因,把以孔子的为学思想、孟子的修身文化和荀子的解蔽思想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整合为“生知”与“格物之知”,并转化为“学以为己”的课程知识类型。他不满科举制度的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和形式以及士人学子仅仅将其作为钓声名、取利禄的工具,要求士人学子学习儒家经典,在养成良好德行的基础上从事举业。在课程设计论方面,朱熹开创性地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和“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等人性化设计原则,并据此形成了“学以为己”课程设计的认识论基础、文化逻辑和基本模式。就认识论而言,朱熹围绕人对外部世界...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朱熹与课程
        一、朱熹在我国古代课程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二、朱熹课程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朱熹教育思想研究
        二、朱熹教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的知识论
    第一节 “学以为己”课程知识的思想渊源
        一、孔子:以“学”实现对人自身的改造
        二、孟子:“反求诸己”的修身文化
        三、荀子:从“解蔽”中获得的自我认识
    第二节 “学以为己”课程知识的文化基因
        一、“仁”:人之发展的根本指向
        二、“礼”:人之发展的基本要素
        三、“道”:人之发展的持续动力
    第三节 生知与格物之知:“学以为己”课程知识的类型
        一、“人自有生,即有知识”:生知的知识类型
        二、“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知的来源
        三、“生知”与“格物之知”的统一
第二章 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的设计论
    第一节 “学以为己”课程设计的认识论基础
        一、“格物致知”:人对外部世界的探究
        二、“知行相须”:人对内在世界的改造
        三、“豁然贯通”:人之内外世界的融合
    第二节 “学以为己”课程设计的文化逻辑
        一、“理一分殊”:人之发展的基本规则
        二、“下学上达”:人之发展的内在秩序
        三、“气质之性”:人之发展的最终表征
    第三节 “学以为己”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教事”型小学课程设计模式
        二、“明理”型大学课程设计模式
        三、“践履”型书院课程设计模式
第三章 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的体验论
    第一节 “学以为己”课程体验的人性论基础
        一、“心”:万物万理的凝结
        二、“性”:天性人性的统一
        三、“情”:可感可控的对象
    第二节 “学以为己”课程体验的文化路径
        一、“切己体察”:学习的内化
        二、“主敬涵养”:学习的深化
        三、“真知笃行”:学习的外化
    第三节 “学以为己”课程体验的学习者形象
        一、“涵养纯熟”的蒙童学习者
        二、“穷理修身”的成人学习者
        三、“万古长空一片心”:作为学习者的朱熹
结语“学以为己”与今日课程改革
    一、把握文化基因
    二、构建文化逻辑
    三、探寻文化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礼”学内部构成的多维特性浅析[J]. 李汶陕.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8(02)
[2]朱熹“为学之道”的理学建构[J]. 周接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3]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学习图景叙事探究[J]. 欧阳忠明,杨亚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4)
[4]学习是怎样发生的[J]. 荀步章.  江苏教育. 2017(49)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标准的体系构建探析[J]. 雪梅,雷慧斌,石丽萍,郑蓓媛.  甘肃高师学报. 2016(10)
[6]我国课程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李茂森,曹丹丹.  当代教育科学. 2016(13)
[7]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意蕴[J]. 林建峰.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02)
[8]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J]. 杨国宜.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9]论“豁然贯通”之为实践境界[J]. 何益鑫.  哲学分析. 2013(06)
[10]课程史研究的理论构想[J]. 夏永庚,黄彦文.  全球教育展望. 2013(03)

博士论文
[1]斯腾豪斯人文学科课程变革思想研究[D]. 范敏.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 夏永庚.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朱熹知识论研究[D]. 刘克兵.湖南大学 2010
[4]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 林建华.福建师范大学 2010
[5]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 张勇.西北大学 2008
[6]朱子闽学思想渊源与传播研究[D]. 杨星.华东师范大学 2007
[7]知识与道德[D]. 冷天吉.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朱熹书院教学思想研究[D]. 刘连娣.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试论朱熹教育思想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价值[D]. 李冬卉.河南大学 2014
[3]朱熹道德知行观研究[D]. 庞玉勇.山东师范大学 2012
[4]朱熹的教育思想研究[D]. 程婷.苏州大学 2011
[5]朱熹课程思想研究[D]. 赵书超.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朱熹与南宋闽北书院研究[D]. 徐伟.福建师范大学 2008
[7]古代书院教学的人文特质及其现实意义[D]. 谭曙光.中南大学 2005
[8]试论朱熹的书院教学思想[D]. 张华冕.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5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285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2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