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青少年同伴团体的亲社会行为同质性及原因

发布时间:2021-09-29 23:04
  青少年正处于道德价值观内化、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直被社会、学校和家庭摆在青少年社会化内容的突出位置。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与同伴的交往、互动日益频繁。Grayling在《友谊》一书中这样写道:“友谊超越了最初的某些功利性缘由,将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同伴关系使青少年联结并形成无数个同伴团体。有研究提出,青少年的同伴团体在诸多行为、特征方面表现较为一致,那么青少年同伴团体是否在亲社会行为上存在同质性呢?如果存在,产生同质性的原因是来自同伴选择还是同伴影响呢?本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在测量工具、被试选择和分析方法方面进行改进,采用横断和追踪相结合的方式,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其同伴团体及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测量。本研究包含以下内容:研究一,以722名青少年为被试,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青少年同伴团体是否存在亲社会行为同质性。研究二,对594名青少年进行为期一年三个时间点的追踪测量,基于随机行动者模型,确定青少年同伴团体亲社会行为同质性产生的原因。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获得以下结论:(1)青少年同伴团体,在性别和亲社会行为方面存在同质性。(2)在同伴选择方面,青少年更...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少年同伴团体的亲社会行为同质性及原因


邻接矩阵

过程图,过程,社会网络分析,亲社会行为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14用SIENA进行选择和影响效应的分析过程如图2所示[95]。图中的实线表示个体可以在两个时间点之间改变其网络关系(选择)和行为(影响)。虚线表示对选择和影响效应进行估计的同时考虑了结构网络效应(例如,传递性)和行为倾向(行为动态)。社会网络分析为研究者考察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研究采用横向和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分别对同伴团体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同质性,及其产生原因(选择和影响)进行探讨。图 2 选择和影响过程

亲社会行为,同质性,青少年,同伴影响


少年亲社会行为作为属性数据测量指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究同伴团体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同质性。其络分析方法,分析同伴团体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同质性的形成原因同伴影响,还是二者皆有,研究框架见图 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少年与其同伴团体学业成就同质性的元分析[J]. 沙晶莹,张向葵,邓小平.  应用心理学. 2017(04)
[2]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同伴选择和影响效应:基于纵向社会网络的元分析[J]. 邓小平,徐晨,程懋伟,张向葵.  心理科学进展. 2017(11)
[3]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J]. 张镇,郭博达.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4)
[4]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的编制与维度的再验证[J]. 杨莹,张梦圆,寇彧.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6(01)
[5]社会网络分析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J]. 马绍奇,焦璨,张敏强.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5)
[6]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 辛自强,张梅.  心理学报. 2009(01)
[7]一般化互惠:测量、动力及方法论意涵[J]. 刘军.  社会学研究. 2007(01)
[8]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 寇彧,张庆鹏.  社会学研究. 2006(05)
[9]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 林崇德,李庆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青少年行为研究新模式的实证探讨[J]. 张璐斐,吴培冠,马庆强,张琦光.  教育探索. 2002(01)

博士论文
[1]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 李继波.西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青少年早期个体攻击、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D]. 吕娜.山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14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414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d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