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5-03 03:07
本文关键词: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的11246号行政令标志着“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正式出台。20世纪7、80年代肯定性行动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优惠性的肯定性行动为主要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肯定性行动的争议持续升级。肯定性行动在其存在的40多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提高了少数族裔及妇女的就业,促进了美国少数族裔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美国大学校园多元化。 1978年白人贝克诉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医学院一案与2003年Grutter诉Bollinger一案是肯定性行动发展过程中最高法院判决的两个经典案例。透过这两个经典诉讼案,人们可以了解肯定性行动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即优惠的肯定性行动违反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肯定性行动使错误的人群受益;肯定性行动对白人造成了一种“反向歧视”;肯定性行动辱化了其受益人。贯穿肯定性行动存在过程始终的一种反对意见是:肯定性行动是不必要的。 正义、平等、多元化是肯定性行动计划所追求的三个核心价值,对我国制定教育政策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中国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大致如下:城市取向、精英取向、效率取向、高等教育及公办教育取向。这些取向背离了正义、平等的基本要求,忽视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正义、平等、多元化这三个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中国的教育公平政策在理论层面上要遵循这三个原则,在实践层面上应该要注意几个关键方面: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善重点校政策,缩小校际差距;加大对弱势群体及老、少、边、贫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完善现行的高校收费制度及贫困生资助制度。此外还要扩大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程度,切实实现中国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肯定性行动 教育政策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571.2;G5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23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意义9
- 1.3 概念界定9-10
- 1.4 文献综述10-20
- 1.5 理论基础20-21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21-23
- 2 肯定性行动发展历程及其影响23-34
- 2.1 肯定性行动的由来及其发展23-28
- 2.2 肯定性行动的积极影响28-34
- 3 肯定性行动所面临的争议——基于经典诉讼案的分析34-54
- 3.1 反向歧视——贝克诉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医学院案34-39
- 3.2 多元化——Grutter 诉 Bollinger 案39-47
- 3.3 人们对肯定性行动的争论中所涉及到的主要论点47-54
- 4 肯定性行动的价值追求及其政策启示54-71
- 4.1 肯定性行动追求的核心价值54-64
- 4.2 中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及其出现的主要问题64-66
- 4.3 肯定性行动对中国教育公平政策的启示66-71
- 结语71-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9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9
- 发表论文79
- 参与课题7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玉红;美国“积极行动”政策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4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