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欺侮倾向与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4:06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欺侮倾向与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欺侮(bullying)是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其表现形式呈现出诸如殴打、辱骂、诽谤、敲诈勒索、起绰号、散布谣言等。欺侮对受欺侮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欺侮者人格的和谐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造成校园不和谐现象的重要因素。 分析和探讨中学生欺侮倾向和行为的特点,发现现阶段我国中学生欺侮倾向和行为的表现形式,为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生活和学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也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及学生心理辅导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可借鉴的素材和资源,对国家和社会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以甘肃省三所不同类型的中学学生为被试,采用纸笔测验、问卷调查和心理量表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了中学生欺侮倾向与行为表现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其结论如下: 1.在中学生欺侮倾向上,言语性欺侮倾向在不同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低年级学生欺侮倾向高于高年级的特点;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在身体性欺侮倾向方面的影响作用显著,但在言语性欺侮倾向方面不显著。放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的身体性欺侮倾向高于民主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的身体性欺侮倾向,母亲的教养方式作用不显著;玩网络游戏的程度对中学生两种欺侮倾向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随程度的增加欺侮倾向在身体语与言语上都在增加。 2.在中学生欺侮行为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在欺侮行为方面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出男生的欺侮性行为多于女生的倾向。在被试的不同年级方面:欺侮行为与被欺侮行为都呈现出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学校间两种行为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被试父亲不同职业类型对子女被欺侮行为表现有显著性作用,但在欺侮行为方面并未出现显著性作用,父亲为工人和农民的子女在被欺侮上的平均分高于父亲职业为企业管理者和知识分子的子女。被试母亲不同职业类型对子女被欺侮行为表现有显著性作用,但在欺侮行为方面并未出现显著性作用。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子女欺侮性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被欺侮行为表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父亲文化程度的比较也未发现在两方面的显著差异。 3.中学生欺侮行为、被欺侮行为与中学生同伴关系上,同伴关系不良和人际不信任都是影响中学生欺侮与被欺侮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人际不信任与中学生欺侮与和被欺侮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 欺侮倾向 欺侮行为 表现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12
- 2 研究综述12-27
- 2.1 “欺侮”的概念界定与解析13-14
- 2.2 欺侮行为研究概况14-21
- 2.2.1 欺侮行为的一般特点的研究14-16
- 2.2.2 欺侮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16-18
- 2.2.3 欺侮行为的干预研究18-21
- 2.3 欺侮和攻击研究的相关理论21-26
- 2.3.1 信息加工理论关于攻击和欺侮的解释21-22
- 2.3.2 “心理理论”关于攻击和欺侮行为的分析22
- 2.3.3 依恋理论对攻击和欺侮行为的解释22-23
- 2.3.4 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和欺侮的分析与解释23-24
- 2.3.5 本能论对攻击和欺侮行为的诠释24-25
- 2.3.6 挫折—攻击理论的观点25
- 2.3.7 兴奋—迁移理论的诠释25-26
- 2.4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与局限26-27
- 3 研究构想27-31
- 3.1 研究目的27
- 3.2 研究意义27-28
- 3.3 研究假设28
- 3.4 研究方法28-31
- 3.4.1 研究对象28
- 3.4.2 研究工具28-30
- 3.4.3 研究程序30-31
- 4 研究结果的统计与比较31-39
- 4.1 中学生身体性欺侮倾向与言语性欺侮倾向的差异比较31-33
- 4.1.1 总体被试身体性欺侮倾向与言语性欺侮倾向的差异比较31-32
- 4.1.2 被试不同性别在身体性欺侮词语与言语性欺侮词语的差异比较32
- 4.1.3 不同学校与年级被试在身体性欺侮倾向与言语性欺侮倾向上的差异比较32
- 4.1.4 父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在身体性欺侮倾向与言语性欺侮倾向上的差异比较32-33
- 4.1.5 中学生玩网络暴力游戏的不同程度对其身体性欺侮与言语性欺侮影响的差 异比较33
- 4.1.6 父母亲之间关系对其身体性欺侮与言语性欺侮影响的差异比较33
- 4.2 中学生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比较33-37
- 4.2.1 不同性别被试在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比较33-34
- 4.2.2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父母教养方式被试在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 异比较34-35
- 4.2.3 父亲不同职业在被试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比较35
- 4.2.4 母亲不同职业在被试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比较35-36
- 4.2.5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在被试被欺侮与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比较36-37
- 4.3 中学生欺侮行为方式及多发地点的差异比较37
- 4.4 中学生欺侮与被欺侮行为比较中无关者(既没欺侮别人又没被其他同学欺侮 的非卷入者)分布情况与统计分析37-38
- 4.5 中学生欺侮与被欺侮行为比较中双关者(既欺侮别人又被其他同学欺侮的双 重卷入者)分布情况与统计分析38
- 4.6 试被欺侮与欺侮行为与同伴关系的关系分析38-39
- 5 分析与讨论39-48
- 5.1 中学生身体性欺侮倾向与言语性欺侮倾向的特点与差异分析和讨论39-43
- 5.1.1 总体被试身体性欺侮倾向与言语性欺侮倾向的差异原因分析与讨论39-40
- 5.1.2 不同学校与年级被试在身体性欺侮倾向与言语性欺侮倾向上的差异原因分析与讨论40-41
- 5.1.3 父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在身体性欺侮倾向与言语性欺侮倾向上的差异原因分析与讨论41-42
- 5.1.4 中学生玩网络暴力游戏的不同程度对其身体性欺侮与言语性欺侮影响的差异原因分析与讨论42
- 5.1.5 父母亲之间关系对其身体性欺侮与言语性欺侮影响的差异分析和讨论42-43
- 5.2 中学生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分析和讨论43-46
- 5.2.1 不同性别被试在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分析和讨论43
- 5.2.2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父母教养方式被试在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 异分析和讨论43-44
- 5.2.3 父母亲不同职业在被试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分析和讨论44-45
- 5.2.3.1 父亲不同职业在被试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分析和讨论44-45
- 5.2.3.2 母亲不同职业在被试欺侮与被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分析和讨论45
- 5.2.4 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在被试被欺侮与欺侮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分析45-46
- 5.3 中学生欺侮行为方式及多发地点的差异原因分析46-47
- 5.4 中学生欺侮与被欺侮行为比较中无关者(既没欺侮别人又没被其他同学欺侮 的非卷入者)分布情况的原因分析47-48
- 5.5 中学生欺侮与被欺侮行为比较中双关者(既欺侮别人又被其他同学欺侮的双 重卷入者)分布情况原因分析48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48-51
- 6.1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48-49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49-51
- 参考文献51-56
- 附录56-63
- 后记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伟宾;犯罪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结果价值[J];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智银利,刘丽;正确应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3 丁新胜;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正[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期
4 王林松;不同性别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差异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11期
5 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张文新;80年代以来儿童攻击行为认知研究的进展与现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陈世平,乐国安;国外关于学校情境中欺负行为的研究进展[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马琅,张建新,邹宇量,魏嗣琼,沈丽琴;《青少年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修订[J];现代预防医学;2001年03期
9 马琅,张建新,魏嗣琼,沈丽琴;中学生欺侮现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3期
10 张文新,张福建;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欺侮倾向与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6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