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三台县教育研究(1938-1945)
发布时间:2022-12-07 18:03
民元以来,三台县新式教育逐步发展,但由于省内军阀混战,进步缓慢。全面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大中院校为免遭日军毁损,逐步内迁至四川等内陆地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迁川人口、机构日益增多,加之政策的支持,川省教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三台县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各类教育均取得长足进步。小学教育发展迅速,小学数量、教职员和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中等教育日益完备,不仅数量上增加了好几所,且初步具备了中学、中等师范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三种类型;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社会教育相较于之前形式更加多样,内容趋于丰富,各级学校师生积极参与,使得受教民众大为增加。由此,三台县在战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及社会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而三台县教育之所以能在战时特殊的时空环境下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战时国民政府与四川省府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政策,三台县民众对教育的广泛支持,东北大学迁入带来的契机。各级教育蓬勃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办学质量、成效不如人意,比如教师办公教学无固定场所,教具缺乏,教室破烂狭小甚或面临坍塌危险,桌椅板凳全係借用;教员敷衍教学、不负责任、侵...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战时教育的综合性研究
(二)战时大后方的教育研究
(三)战时教育的分学段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三台县教育概况
一、三台县历史地理概况
二、全面抗战前三台县新式教育简况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社会教育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三台县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全面抗战初期三台县的基本样态
二、小学教育快速发展
三、中等教育发展齐备
四、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五、社会教育的同步展开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三台县教育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一、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
(一)战时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
(二)战时四川省政府的教育政策
二、地方民众的广泛支持
(一)捐款捐物兴学
(二)关心教育发展
三、东北大学迁入带来的契机
第五章 抗战时期三台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初等教育
(一)小学校容校貌及其建设差
(二)教员素质难以保证
(三)教员待遇微薄且缺乏保障
二、中等教育
(一)教学经费短缺
(二)教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高等教育
(一)师生生活困苦
(二)学校内部政治争斗严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四川边地教育研究[J]. 陈晓钢. 贵州民族研究. 2013(03)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地理研究[D]. 袁从秀.西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教育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 丁媚佼.重庆师范大学 2016
[2]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理工教育研究[D]. 石国贤.云南农业大学 2015
[3]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中等教育研究(1937-1945)[D]. 毕小军.辽宁师范大学 2014
[4]抗战时期甘肃省社会教育研究[D]. 尹新蕊.延安大学 2013
[5]抗战时期松潘县国民教育研究(1940-1945)[D]. 杜巧霞.四川师范大学 2013
[6]抗战时期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研究[D]. 于诗琦.西南大学 2013
[7]抗战时期国统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 冯成杰.兰州大学 2011
[8]抗战时期大后方基础教育发展研究[D]. 刘晶.西南大学 2011
[9]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社会教育考察[D]. 徐建忠.河南大学 2008
[10]抗战时期的四川社会教育[D]. 后开亮.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12591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战时教育的综合性研究
(二)战时大后方的教育研究
(三)战时教育的分学段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三台县教育概况
一、三台县历史地理概况
二、全面抗战前三台县新式教育简况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社会教育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三台县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全面抗战初期三台县的基本样态
二、小学教育快速发展
三、中等教育发展齐备
四、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五、社会教育的同步展开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三台县教育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一、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
(一)战时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
(二)战时四川省政府的教育政策
二、地方民众的广泛支持
(一)捐款捐物兴学
(二)关心教育发展
三、东北大学迁入带来的契机
第五章 抗战时期三台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初等教育
(一)小学校容校貌及其建设差
(二)教员素质难以保证
(三)教员待遇微薄且缺乏保障
二、中等教育
(一)教学经费短缺
(二)教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高等教育
(一)师生生活困苦
(二)学校内部政治争斗严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时期四川边地教育研究[J]. 陈晓钢. 贵州民族研究. 2013(03)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地理研究[D]. 袁从秀.西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教育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 丁媚佼.重庆师范大学 2016
[2]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理工教育研究[D]. 石国贤.云南农业大学 2015
[3]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中等教育研究(1937-1945)[D]. 毕小军.辽宁师范大学 2014
[4]抗战时期甘肃省社会教育研究[D]. 尹新蕊.延安大学 2013
[5]抗战时期松潘县国民教育研究(1940-1945)[D]. 杜巧霞.四川师范大学 2013
[6]抗战时期大后方出国留学生群体研究[D]. 于诗琦.西南大学 2013
[7]抗战时期国统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 冯成杰.兰州大学 2011
[8]抗战时期大后方基础教育发展研究[D]. 刘晶.西南大学 2011
[9]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社会教育考察[D]. 徐建忠.河南大学 2008
[10]抗战时期的四川社会教育[D]. 后开亮.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12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71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