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自觉
本文关键词:论课程自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时处全球时代,多元文化激烈交汇,给我们带来五彩缤纷世界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从十九世纪始,形成的“民族-国家”叙事方式,一直是世界格局的主要叙事方式。中国自十九世纪中叶始,从被迫进而自觉的加入“民族-国家”叙事格局,就促成其心情焦灼而急切。这种焦灼与急切,在缺乏自觉意识、反思与行动的情况下,极有可能葬送或者削弱中国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反观中国课程领域的实践情况,提出课程自觉问题。 何为课程自觉,其涉及三个概念:课程,自觉,及课程自觉。在本文中,课程并不是一般意义课程的具体指称,而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抽象体,是“所指”语境下的模糊与“误读”;自觉,不仅是一般语境下的意识层面,更是主体的自觉理性行动。因此,课程自觉就是课程主体基于课程目的(合目的性)和课程的理性认识,形成课程实践。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在全球化语境下本土课程研究不断发展的自主能力,提升在课程实践中的反思创新能力,取得适应新情景、引领新时代的自主地位,实现本土课程的自立。 课程自觉缺失,原因有三:一是制度层面的原因,依据权力进行等级划分的课程管理体制,对课程主体的自觉意识产生造成压制;二是文化层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根底是一个静态的文化,他不崇尚变革,主导生活于其中的人注重守成,严重桎梏了课程主体自觉意识与行动的产生;三是物质层面的原因,人类活动都是在一个可能的范围内进行,物质的匮乏,不利于课程主体自觉行动的展开。 课程自觉的构成有四个部分:课程自知、课程自在与自为、课程自省、课程自立。课程自知是指课程主体对课程基础、课程使命与沿革、课程体系等的自知。课程自在与自为,课程自在是课程自为的现实条件,课程自为是对课程自在的企图变革,两者对立统一的张力是推动课程不断革新的动力。课程自省即课程反思,是对课程领域的全面反思。课程自立,即课程在课程自知、课程自在与自为、课程自省三者的统一下,形成一个类自组织发展体,他是知、行、省三者的能动体现。 在分析了课程自觉缺失的原因,及构成后,笔者认为课程自觉可从三个方面达成:一是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他有利于课程主体进行交流与对话,允许课程主体进行必要的实践,容忍可能出现的失败;二是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呼吁政府加强对课程领域、教育等财政投入,鼓励并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三是寻求文化创新,呼吁通过直面本己的课程实践情景,培育新课程文化,勇敢取舍外来课程文化,在碰撞中开创新课程文化。
【关键词】:课程 自觉 课程自觉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2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绪论8-13
- (一) 课程自觉问题缘起8-10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0-11
- (三) 研究方法11
- (四)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3
- 二、课程自觉界定13-24
- (一) 概念辨析13-16
- 1. 课程13-15
- 2. 自觉15-16
- 3. 课程自觉16
- (二) 课程自觉的特征16-18
- 1. 主体性品质16-17
- 2. 动态情境品质17
- 3. 开放品质17-18
- 4. 反思超越品质18
- (三) 文化自觉课程自觉课程文化自觉三者关系18-19
- (四) 课程自觉的理论基础19-24
- 1. 自组织理论19-21
- 2. 建构主义理论21-22
- 3. 文化自觉22-24
- 三、课程自觉缺失分析24-31
- (一) 制度层面分析24-25
- (二) 物质层面分析25-28
- (三) 文化层面分析28-31
- 四、课程自觉的构成31-36
- (一) 课程自知31-33
- (二) 课程自在与课程自为33-34
- (三) 课程自省34
- (四) 课程自立34-36
- 五、课程自觉的达成36-41
- (一) 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36-38
- 1. 促进各个课程主体的对话交流36
- 2.提供规避改革风险的制度保障36-37
- 3.下放课程权力37-38
- (二)切实加强物质保障38-39
- 1.加强政府财政投入38
- 2.鼓励民间资本投资38-39
- (三)寻求课程文化创新39-41
- 1.直面本己的课程情境 开创新课程文化39-40
- 2.勇敢吸纳外来课程文化 在碰撞中开创新课程文化40-41
- 结语41-42
- 注释42-44
- 参考文献44-48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8-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桂;;课程改革中教师课程权力的虚置与改进[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龚道敏;追寻认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2 广州市少年宫 张建兴;开创现代教学观念[N];音乐周报;2001年
3 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 曹阳;把教师带进研究的状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李爱铭;高中生自编教材上台讲课[N];解放日报;2008年
5 高峰;体育课程内容开发“五关注”[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常启胜(作者单位: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校本课程:人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李 兵;哈佛大学哲学系课程设置[N];河南日报;2004年
8 施煜文;幼儿园课程的脸[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4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汝海;论课程自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爱民;20世纪以来我国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主流价值取向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国祥;对我国体育课程价值选择与冲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韩英;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晓云;课程价值观与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肖霞;儿童即课程:价值与可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郑重;我国重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09年
8 朱璋龙;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史及其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和;个性课程:本体论追问[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10 柯俊;课程视野中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论课程自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17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