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乡试中的落第士子
本文关键词:清代乡试中的落第士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落第士子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考试淘汰的士子群体。科举制度自隋朝推行开始,“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打破了以往的阶级观念,社会各个阶层的读书人都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级内部,其选拔真才的功能越来越为各朝各代所倚重。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制度本身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确定了其特有的四级考试流程,规范性严密性更胜前代。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通过乡试后,即可取得永久性功名——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做官的资格。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并有机会取得一定官职,是出仕做官的必由之路,因此,士子们竞相奔走在科举的考试场内,使科举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加强。与每省成千上万的考生相比,各省几十名的中额显得微不足道,落第成了科举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为了具体阐述“清代乡试中的落第士子”这一命题,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清代科举考试的有关情况,其中包括清代科举考试的总体介绍及乡试考试的具体情况,旨在使读者了解清代科举制度的概貌;第二部分,综合运用不同史料,以获得乡试中额的相关数据,对清代乡试的竞争程度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明确直观的再现乡试竞争的激烈程度;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乡试落第士子的生存状态,一是亲族对他们的态度,二是清政府对他们的安抚,三是落第士子自身的出路选择;第四部分,综合以上的分析,对清代乡试与士子落第的内在联系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落第士子 乡试 清代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52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引言6-9
-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6-7
- 二、 研究现状7-8
- 三、 研究方法8-9
- 第一章 清代科举制度概述9-13
- 一、清代科举制度总体情况简介9-11
- 二、清代乡试情况概述11-13
- 第二章 清代乡试竞争程度分析13-20
- 一、清代乡试实际中额率13-15
- 二、清代乡试各直省人均中额率15-20
- 第三章 清代乡试落第士子的生存状态20-34
- 一、亲族对乡试落第士子的态度20-22
- 二、清政府对乡试落第士子采取的安抚措施22-26
- 1. 恩赐老年落第士子22-24
- 2. 告给衣顶24-25
- 3. 建立誊录榜和发落卷25-26
- 三、乡试落第士子的自身出路选择26-34
- 1. 沉迷科举,欲罢不能26-28
- 2. 认清形式,转图他业28-29
- 3. 取闹泄愤,反叛起义29-32
- 4. 以工养学,以利再战32-34
- 第四章 清代乡试与士子落第的内在联系34-40
- 一、乡试的一些规制以及在乡试过程中发生的突发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士子的考试发挥,直接导致其落第34-37
- 二、清代乡试竞争激烈,很多士子经历了多次落第,,不堪失败的打击,其人格发生了变异37-40
-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6
- 后记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风慕竹;;自知之明[J];北方人(悦读);2011年05期
2 陈以鸿;;“三甲”并非前三名[J];小读者;2011年09期
3 谭甲文;;明状元黄观“三元”考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梵天净土 桃源铜仁”人物谱(五)[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李金美;;世俗中的可爱——胡屠户人物赏析[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7期
6 贾昒豪;;“查八代”更好[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4期
7 苏桂娟;;明代江西解元初探[J];华章;2011年14期
8 尹芳芳;;略论元代江浙行省乡贡的文化活动[J];华章;2011年18期
9 杨银权;;清代甘肃进士时间与空间分布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胡海义;;明代科举史分期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红深;;清代的八旗科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桂栖鹏;;元代蒙古状元拜住事迹考略[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3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4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5 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许全胜;;陈宝琛致张之洞函牍辑注[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7 南炳文;;明朝遗民李世熊生平事迹五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8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周时奋;;从“桓溪”看全祖望文化主义立场[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表[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 夏斌 王理丽;武汉发现清代乡试题目引起各界关注[N];中国档案报;2009年
2 张蕾;《乡试》对戏曲现实题材的贡献[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高启新;文元[N];温州日报;2006年
4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李治亭;手不释卷,笔不脱手[N];北京日报;2009年
5 于红英;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N];中国档案报;2003年
6 记者 林洪浩 通讯员 王峥 周荣嘉;游人争看赛龙舟乡试放榜景再现[N];广州日报;2010年
7 耿嘉 张佐;大比之年说云南乡试[N];云南日报;2011年
8 徐敬业;又说郑之珍[N];黄山日报;2005年
9 曹天生;王茂荫之名、字、号考[N];光明日报;2006年
10 万宇;千年科举说贡院[N];中国文化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传松;清代江西乡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3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方芳;《清代朱卷集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曹南屏;科举、出版与知识转型[D];复旦大学;2012年
9 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丁蓉;科举、教育与家族:明清常州庄氏家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欢;清代乡试中的落第士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连银;明代乡试、会试评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楚江;清代举人额数的统计[D];湖南大学;2012年
4 赵娜;晚清顺天乡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许静;清代湖南乡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程小丽;清代浙江举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廖亚菱;科举考试舞弊、防弊及对现代考试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9 尹芳芳;元代江浙行省乡试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何宇;清代“国语”的制度化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乡试中的落第士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2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