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从Walter Cannon于1925年提出应激这一术语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话题。现代应激理论普遍认为,应激是刺激与反应间的交互作用,其间包含认知、应对、社会支持等一系列中介因素。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应激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综述的基础上,发现以往有关应激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较多,缺少对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应激反应这样一个完整环节的研究,特别是缺少对大学生的三者关系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希望以高校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特点及三者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肖计划的应付方式问卷和姜乾金的压力反应问卷(SRQ)对河南理工大学和安阳师范学院共4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来探讨目前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应激反应的总体特点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应激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用中介效应检验的程序来检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应激反应间的中介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目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生活事件。大学生生活事件存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差异。男生在健康适应、其他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大一学生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农村学生在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及生活事件总分上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2、大学生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从总体上来说应对方式还是比较成熟的,在具体各因子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年级、专业差异。在求助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大二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大四;文科学生在幻想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 3、大学生总体应激反应水平与常模差异不显著,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正常水平。在应激反应上存在年级、专业差异,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文科学生显著高于理科学生。 4、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与应激反应呈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因子中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与应激反应呈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与应激反应呈显著负相关。应对方式中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与生活事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因子与生活事件中其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求助因子与生活事件各因子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5、生活事件中其他、健康适应因子和应对方式中自责、退避、合理化因子对大学生应激反应有正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中求助、解决问题因子对应激反应有负向预测作用。 6、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应激反应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其中,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显著,成熟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 应激 生活事件 应对方式 应激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20
- 1.1 生活事件综述11-13
- 1.2 应对方式综述13-16
- 1.3 应激反应16-17
- 1.4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17-20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20-22
- 2.1 问题提出20-21
- 2.2 研究目标21-22
- 2.3 研究假设22
- 3 研究方法22-23
- 3.1 被试22
- 3.2 研究工具22-23
- 3.3 研究程序23
- 3.4 数据处理方法23
- 4 结果与分析23-33
- 4.1 大学生生活事件的特点23-25
- 4.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25-27
- 4.3 大学生应激反应状况分析27-29
- 4.4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之间的相关分析29-30
- 4.5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应激反应的回归分析30-31
- 4.6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31-33
- 5 讨论33-43
- 5.1 大学生生活事件的特点33-35
- 5.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35-37
- 5.3 大学生应激反应的特点37-38
- 5.4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应激反应的关系38-41
- 5.5 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应激反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41-43
- 6 教育对策43-44
- 6.1 高校学生辅导员应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问题,了解他们面临的主要生活事件43
- 6.2 高校专业心理教师或辅导人员应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应对”的角度来丰富学生的应对实践知识,增强应对能力43
- 6.3 加强对学生应对能力的训练43-44
- 6.4 丰富、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44
- 7 研究局限与展望44
- 8 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50-54
- 致谢54-55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星文;;《雪花那个飘》把77级大学生写小了[J];大众电影;2011年13期
2 李芸;;一名大学生对网络的思考[J];大众心理学;2003年02期
3 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J];青年博览;2011年15期
4 杨甜子;;大学生喜爱的“潮阿姨”[J];青年博览;2011年19期
5 张晓f^;;如何测定大学生的MQ[J];大众心理学;2003年09期
6 程勋;;大学生“延缓偿付期”内的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7 邢玉静;张玉英;范玉玮;赵玲;;渔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张宝连[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9期
8 孟凡月;;拷问你的幸福感——大学生,你们幸福吗?[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9 陈一舟;;大学生“选择性失业”是个伪命题[J];中华儿女;2011年15期
10 吴维炀;;第四届两岸四地大学生魔术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J];杂技与魔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彦春;;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新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芬;跳槽引发应激反应综合症[N];北京科技报;2004年
2 王术 金秋;六成大学生不知自己该干啥[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钟合;大学生“逃单”拷问学子诚信[N];中国改革报;2005年
4 陈七三 李伦娥 欧阳鹏飞 张小攀 徐光明;把和谐社会精神送下乡[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陈强;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张雪峰 实习生 陈丽;暑期大学生:欲做家教也不易[N];重庆日报;2005年
7 吴应海;大学生的脑子为何“不堪一洗”[N];重庆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孙忠法 仲筏;大学生让心理在七月毕业[N];中国人事报;2005年
9 谢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话打工[N];常州日报;2005年
10 早报评论专栏葛剑雄;为什么大学生一定要住校?[N];东方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7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叶文凌;双峰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功能形态[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亚杰;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金怡;大学生生活应激、生活满意度及其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郝锐;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刘溪;特质焦虑、应激和应对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卫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赵静;信息商及其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7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