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经前综合征与D型人格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0:05
本文关键词:女大学生经前综合征与D型人格的关系研究
【摘要】: 目的:(1)了解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2)探讨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与D型人格的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45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工具包括: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诊断量表、14项D型人格量表(DS-14)、自编基本情况问卷。 结果:1.女大学生中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的阳性发生率为45.4%,其中,32.9%的为轻微症状;11.7%为中度;0.8%为重度。城市女大学生PMS阳性比例为44%,农村女大学生为46.3%,城乡女大学生PMS阳性发生率差异不显著(X~2=0.414,P=0.52)。大一女生PMS阳性比例为45.8%,大二女生为41%,大三女生为53.1%,不同年级女大学生PMS阳性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X~2=6.843,P=0.033)。文科女大学生PMS阳性比例为45.7%,理科女大学生阳性比例为43.6%,文理科女大学生PMS阳性发生率差异不显著(X~2=0.163,P=0.686)。月经规律的女大学生PMS阳性比例为27.3%,月经不规律的女大学生PMS阳性比例为41%,月经规律与不规律女大学生PMS存在显著性差异(X~2=15.153,P=0.000)。PMS阳性女大学生D型人格阳性率为41.7%,PMS阴性女大学生D型人格格阳性率为22.6%,PMS与非PMS女大学生之间D型人格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别(X~2=82.34,P=0.000);多因素分析表明,年级及是否D型人格是影响PMS发生的显著性因素。2.D型人格阳性率为31.2%,社交抑制(SI)因子≥10分的比例为49.6%,负性情绪(NA)因子≥10分的比例为45%。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间及是否患有PMS女大学间存在显著性差别。3.PMS与D型人格、负性情感因子及社交抑制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r=0.375,0.375,0.267,P<0.001),但关系不密切(r<0.5)。 结论:经前期综合征在青春期女性大学生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亟需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D型人格与PMS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女大学生 经前期综合征 D型人格 相互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第一章 前言9-14
- 1.1 “经前期综合征”的概念9
- 1.2 “经前期综合征”常用诊断标准9-11
- 1.2.1 John Bancroft诊断标准9-10
- 1.2.2 妇产科学会推荐标准10
- 1.2.3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的诊断标准10-11
- 1.3 D型人格11-12
- 1.4 D型人格的测量12
- 1.5 D型人格与疾病的相关关系12-13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14-16
- 2.1 研究对象14
- 2.2 研究方法14-15
- 2.2.1 自编基本情况问卷14
- 2.2.2 经前期综合征量表14
- 2.2.3 D型人格量表(DS-14)14-15
-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15
- 2.4 质量控制15-16
- 2.4.1 设计阶段15
- 2.4.2 现场调查阶段15
- 2.4.3 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15-16
- 第三章 结果16-21
- 3.1 被试一般资料16
- 3.2 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现状16-18
- 3.2.1 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阳性发生率16
- 3.2.2 不同群体女大学生PMS阳性率的比较16-18
- 3.2.3 月经是否规律女大学生PMS阳性率的比较18
- 3.3 女大学生D型人格现状18-19
- 3.3.1 女大学生D型人格一般状况18
- 3.3.2 D型人格总分及因子在患有PMS与否大学生中的比较18-19
- 3.3.3 PMS阳性与PMS阴性女大学生D型人格阳性率比较19
- 3.4 PMS与D型人格的关系19-20
- 3.5 影响PMS的综合因素20-21
- 第四章 讨论21-24
- 4.1 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症特点21
- 4.2 女大学生D型人格特点21-22
- 4.3 PMS与D型人格的关系22
- 4.4 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2-24
- 第五章 结论24-25
- 参考文献25-29
- 综述29-43
- 参考文献38-43
- 附录43-45
- 致谢45-4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明琦,张惠云,陈雨振,韩秀珍,姚泽贤,刘长华,宋承木;肝郁证动物模型研究的理论思考[J];中国医药学报;1997年05期
2 王汴玉;中西医结合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26例[J];福建医药杂志;1997年05期
3 雅德;;经前期紧张与β内啡肽有关[J];国外医学情报;1983年13期
4 杨淑萍;β-内啡肽在女性生殖内分泌中的调节作用[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6年03期
5 刘建东;;大学生烦恼与性格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6 熊光峰,梁慧琪,廖玎玲;经前综合征患者血清促性腺激素脉冲的变化与经前症状关系的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7 熊光峰,廖玎玲;经前综合征患者血β-内啡肽和泌乳素与经前症状的关系研究[J];江西医药;1998年03期
8 张林,沈丽芳;针灸中药并用治疗经前期紧张症50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9 李燕琴,金辉;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0年02期
10 王全权,陈海林;耳穴电针治疗经前期综合征49例[J];四川中医;2003年10期
,本文编号:613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61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