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经、经学与中国传统教育

发布时间:2017-08-14 07:02

  本文关键词:经、经学与中国传统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经学 传统教育


【摘要】: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经学从其产生之时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经"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由"泛称"向"专称"转化的过程,"经"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多为"史"。就"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而言,是"载道之经";就其具体作用于社会的方式而言,则是"教科书"。经学是一套特殊的学术文化体系,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教育功能统一而不可分。两汉的儒者通过经学对六经加以适当地诠释,使六经的知识系统很好地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帝国的需要,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育模式的基本实现路径。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关键词】 经学 传统教育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经学从其产生之时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一方面,“经”的结集成典,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贵族的教育,以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因此,尽管对“经”的性质有“六经载道”和“六经皆史”之争,但从其起源来看,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经与经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夏红卫;文化交流逆差下的跨文化传播典范——中国执教美国第一人戈鲲化的传播学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刘怡;杨长ng;;中国传统文化与纳税人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康震;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胡春雷;北京“人文奥运”的理解与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张蕊;唐代诗赋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邓勇;中国古代永佃制度及其法文化分析[J];长白学刊;2002年03期

8 吴慧平;书法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马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顾扬;认识的激情——试论古希腊神话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YangQingfeng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6;Which C is Technology?Civilization or Culture——The Analysis on Rationality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8 崔涛;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D];浙江大学;2004年

9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海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启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国忠;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周丽;社会变革·法治进程·法治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6 赵凯;中国传统庭院构成分析与继承[D];郑州大学;2002年

7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刘铜松;会计伦理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10 景红艳;论春秋战国时期士文化人格之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槐林;翟雨淋;;网络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刍议[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李平明;;家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郑伟;;自由,教育不可出让的尊严[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4 边璐;;现代教育改革方向探讨[J];学周刊;2011年21期

5 晁辉;;关于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回放[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1年04期

7 ;生产力进步凸显教育落后[J];基础教育;2005年06期

8 史敏红;;创新教育是最质朴的教育[J];考试周刊;2011年43期

9 林芊;;辛亥革命前夕贵州现代教育体系雏形显现[J];当代贵州;2011年17期

10 ;走向未来的学校[J];中小学管理;199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军;;论中国现代教育的产生与确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黄月华;;从“减负”思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窦桂双;;创新型教师刍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李海清;;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容伟干;;《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具滋Q;;韩国教育机构评价的演变与展望[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邬志辉;;近代中国教育演进的线索与命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刘正伟;;论江苏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9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渊源和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刘传德;许华;;关于西方教育思想流派几个问题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政府办公室;接受传统教育推动“两高”活动[N];德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孙理;教师传统家访缘何渐行渐远[N];兰州日报;2010年

3 刘仁;电子鸦片侵袭了传统教育[N];电脑报;2011年

4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 任永生;与传统课堂的决裂[N];中国教师报;2011年

5 记者 丁锡国;传统教育存在五个误区[N];光明日报;2004年

6 丁锡国;传统教育存在五个误区[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张俊卿 邢兆远;传统教育不只是手捧“四书”“五经”[N];山西政协报;2010年

8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李琳琦 储常连;简论徽州传统教育发达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孙爱军;传统教育插上网络翅膀[N];中国经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钟伟;网络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翻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小泉;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顾玉军;明清时期回族教育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孙士杰;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超;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李屏;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田增志;文化传承中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浩;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教育的转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陈峥;现代外国教师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自华;融贯中西,,因地制宜:对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点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叶有祥;网络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李丽娟;在线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陈卉;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臧兴妍;论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倩倩;E-Learning及其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丽莉;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71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671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8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