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社会排斥条件下成人依恋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归属需要和人际交往取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1 14:33

  本文关键词:社会排斥条件下成人依恋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归属需要和人际交往取向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成人依恋 人格特质 社会排斥 归属需要 人际交往


【摘要】: 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和归属需要是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密切相关的变量。在修订了《归属需要量表》,考察262名大学生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和归属需要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用两个实验(研究1和研究2)考察受排斥大学生归属需要强度的变化及社会排斥引起的以能否满足归属需要为标准的人际交往取向功利性。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修订的归属需要量表是一个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大学生具有很强烈的归属需要。女生的归属需要比男生更加强烈。 2、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不存在性别差异,而依恋风格的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恐惧型最多(46.6%),其次是冷漠型(26.3%),再次是先占型(16.4%),最少的是安全型(10.7%)。 3、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是其归属需要的显著预测因子。依恋焦虑通过两条途径影响个体的归属需要:一是依恋焦虑→归属需要,另一是依恋焦虑→神经质→归属需要。 4、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精神质维度与归属需要呈负相关,对归属需要变异做出负向贡献。 5、社会排斥激活受排斥大学生的归属需要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取向。大学生社会排斥的人际交往取向表现出以归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为标准的功利性,大学生做出以满足归属需要为目的的社交选择、社会知觉和社交行为。在社交选择上,归属需要是受排斥个体交友取向的显著预测因子。在社交行为上,归属需要是接纳组个体合作取向的显著预测因子,排斥组个体的合作取向得分显著高于接纳组个体。在社会知觉上,归属需要是排斥组个体对有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接纳组个体对无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宜人性和敌意水平所作评价的显著预测因子。排斥组个体对有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的宜人性、敌意水平的评价显著低于接纳组被试对无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所作的相应评价,而且,排斥组个体认为新交往对象的宜人性比有意拒绝合作的交往对象更高。 6、不管排斥组还是接纳组,回避维度对大学生归属需要几乎没有影响。焦虑维度是排斥组个体归属需要的显著预测因子。内外向是接纳组个体的归属需要的显著预测因子。
【关键词】:成人依恋 人格特质 社会排斥 归属需要 人际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G645.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9-40
  • 1. 问题提出9-10
  • 2. 文献综述10-39
  • 2.1 成人依恋理论及其测量10-27
  • 2.1.1 成人依恋概念的界定10-13
  • 2.1.2 成人依恋的心理机制13-19
  • 2.1.3 成人依恋风格及其类型与维度19-22
  • 2.1.4 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22-27
  • 2.2 人格特质理论及其测量27-30
  • 2.2.1 主要的特质理论27-28
  • 2.2.2 人格特质的测量28-30
  • 2.3 归属需要理论及其测量30-34
  • 2.3.1 归属需要理论30-33
  • 2.3.2 归属需要的测量33-34
  • 2.4 社会排斥的心理学研究34-39
  • 2.4.1 社会排斥的概念界定34-35
  • 2.4.2 有关社会排斥的心理学研究35-37
  • 2.4.3 社会排斥的实验研究范式37-39
  • 3. 研究目的及假设39-40
  • 第二部分 量表的修订和现状调查以及相关研究40-54
  • 1. 归属需要量表的修订40-43
  • 1.1 问卷的初测和形成40-41
  • 1.2 问卷的施测41-42
  • 1.2.1 研究对象41
  • 1.2.2 研究程序41-42
  • 1.3 结果与分析42-43
  • 2. 大学生成人依恋和人格特质、归属需要现状及其相关43-54
  • 2.1 研究对象44
  • 2.2 研究工具44
  • 2.3 研究程序44
  • 2.4 结果与分析44-53
  • 2.4.1 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状态44-46
  • 2.4.2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成人依恋的关系46-49
  • 2.4.3 大学生的归属需要与成人依恋及人格特质的关系49-53
  • 2.5 结论53-54
  • 第三部分 大学生归属需要和人际交往取向的社会排斥效应研究54-73
  • 1. 研究155-63
  • 1.1 方法55-56
  • 1.1.1 被试55
  • 1.1.2 设计和程序55-56
  • 1.2 结果56-62
  • 1.3 讨论62-63
  • 2. 研究263-72
  • 2.1 方法63-64
  • 2.1.1 被试63
  • 2.1.2 设计和程序63-64
  • 2.2 结果64-70
  • 2.3 讨论70-72
  • 3. 结论72-73
  • 第四部分 总结、反思和展望73-76
  • 参考文献76-82
  • 附录82-103
  • 后记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7期

2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在我国的修订[J];心理科学;1984年04期

3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72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772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6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