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走向对话:促进学校内外部评价的互动与合作

发布时间:2017-09-08 21:00

  本文关键词:走向对话:促进学校内外部评价的互动与合作


  更多相关文章: 内部评价 外部评价 对话


【摘要】: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是学校评价的两种主要形式,但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单独完成促进学校的效能发展与改革的作用。建立一种融合内外部评价的优点,强调学校成员的自发、自主,与外部评价专家的合作协助,内外互动、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发展性学校评价就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校评价发展的新趋势。但要形成内外互动、合作共促的良好氛围,还需要双方先就评价的概念、方法与过程等方面的理解达成一定的共识。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内部评价 外部评价 对话
【分类号】:G40-058.1
【正文快照】: 一、引言学校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方法(包括量化和质性的)来收集、分析各种相关资料,并予以描述和判断,以确立学校的绩效责任及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改进。根据学校评价的不同主体来区分,学校评价可以分为内部评价(internal evaluation),或称为学校自我评价(school self-eval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8 李海红;;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对读者主体的观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胡象明;鲁萍;;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张凤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6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李平;;城市电子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岩;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志扬;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张华;;走向“教育内部评价”[J];传承;2011年16期

3 卢立涛;;走向对话:促进学校内外部评价的互动与合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胡咏梅;校本评估理论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9期

5 杨海燕;美国中小学评价的一个新视角——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共存[J];教学与管理;2002年25期

6 张学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思路[J];石油教育;2002年04期

7 王爱冬;栾佳洁;;本科院校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2期

8 何芳;校本评价之意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9 李文兵;;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评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03期

10 彭灿;;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内部评价及启示[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国宪;董静;;甘肃模式——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实践探索[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曹强;;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点滴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朱燕红;;抓住四要素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对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孔维清;李华震;;阅读教学中实现“生本对话”的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张学广;;三十年来西方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片成男;;关于万科“捐款门"事件的对话[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费洁;;吸纳 对话 表达——“有感情地朗读”引起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过秦勇;;引领学生在科学分组实验中对话互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10 包国宪;董静;曹西安;;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理论与实践[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飞;“没有负担的对话比争论好”[N];光明日报;2002年

2 夏业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聆听大师的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记者 周效政;巴基斯坦重申愿与印度恢复对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吴嘉;建筑要与文化亲情对话[N];中华建筑报;2002年

5 记者 王聪 袁正雄;宁夏银企对话谋“双赢”[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6 记者 陈树章 崔星梅;国际国内专家对话“可持续发展”[N];发展导报;2001年

7 记者 张锦芳 李拯宇;朝鲜敦促美国改变对话态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记者 张建松;《世纪初的对话》出版[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9 吴晶;高层对话全面提升中美关系[N];中国经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贺炬;强者与弱者的对话[N];中国体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2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3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作帅;论上海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张力与对话(1843-191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8 廖雪伶;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D];四川大学;2005年

9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10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琼;中西“游”和“游戏说”之比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2 鞠芳;《红楼梦》间接言语行为探微[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3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春晖;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林莉;视域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湘潭大学;2007年

6 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靖;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沈素玲;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和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敏;审判程序中的法律解释与对话[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黄崇君;冲虚与对话[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16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16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9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