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高职生日常应激特征及其与情绪问题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11 11:34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日常应激特征及其与情绪问题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高职生 日常应激 抑郁 焦虑


【摘要】: 目的:了解高职生日常应激情况及其特点;探讨高职生的日常应激与其情绪问题的关系。 方法:依照随机分层抽样原则,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年级抽取453名在校学生,年龄在16—22岁之间,其中男生278名,女生175名,以团体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应激和情绪问题的评定。采用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习事件量表(General Social and AcademicHassles Scale,SHS)评定其日常应激特征及应激水平;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和抑郁症状。 结果: 1.日常应激状况:从三个方面包括学习应激、社会应激及一般应激,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日常应激状况分析,结果表明: 学习应激方面:遭受各种学习应激的学生比率分别为,学习64.8%,学习成绩60.5%,课程内容54.1%,高的标准52.1%,时间的压力51.8%,时间的分配48.2%,工作量47.6%,学术期限45.8%,测试和评估37.1%,课堂发言27.9%。 社会应激方面:遭受各种社会应激的学生比率分别为,工作前景65.5%,一个所爱的人的健康和福利64.5%,与朋友的关系56.9%,自我表达的能力56.3%,学会生活55.8%,与家庭人员的沟通49.9%,生活开支49.4%,与男朋友/女朋友的关系46.1%,朋友的行为45.9%,,个人外表36.7%。 一般知觉应激方面:遭受各种一般知觉应激学生的比率分别为,父母期望79.6%,家庭的责任54.5%,噪音40.0%,错过了限期或约会38.1%,必须的开支34.9%,其它人对我时间的要求34.7%,交通34.5%,因为家庭的分心27.7%,家务琐事27.6%,兼职23.5%。对不同性别、年级日常应激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及年级之间在总体应激水平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学习应激上,女生高于男生(p<0.05);学习应激、社会应激、一般知觉应激方面应激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减趋势;高职一年级学生的日常应激量最高,二年级其次,三年级最低,专业无明显的差异。 2.焦虑、抑郁状况:对所有入组对象的抑郁、焦虑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10.8%的学生有明显的抑郁症状,来自性别、年级、专业方面的比率分别为:男生11.15%,女生10.29%;一年级9.78%,二年级13.8%,三年级5.56%;文科11.3%,理科10.8%。有16.1%的学生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其中男生15.8%,女生16%;一年级15.56%,二年级18.4%,三年级9.26%;文科13.62%,理科17.92%。SDS、SAS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均无差异。 3.日常应激与情绪问题的关系:对高职生日常应激水平与焦虑、抑郁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日常应激水平与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课程内容、因为家庭的分心、个人外表为抑郁水平高低的预测变量;而焦虑的预测变量为:因为家庭的分心、交通、家务琐事。 结论: 1.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日常应激和情绪问题;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的日常应激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2.高职生焦虑、抑郁水平与其日常应激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3.通过具体的日常应激,可以较好预测高职生抑郁焦虑情绪。课程内容、因家庭而引起的分心、个人外表可能预测高职生的抑郁水平;而因为家庭的分心、交通、家务琐事可能是焦虑状况的预测变量。
【关键词】:高职生 日常应激 抑郁 焦虑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第一章 前言10-15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15-17
  • 2.1 研究对象15
  • 2.2 研究工具15-16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16-17
  • 第三章 结果17-22
  • 3.1 高职生日常应激的总体情况及特点17
  • 3.2 不同性别、专业、年级高职日常应激比较17-19
  • 3.3 高职生抑郁、焦虑的特点19
  • 3.4 抑郁、焦虑与日常应激的关系19-21
  • 3.5 抑郁、焦虑与日常应激的回归分析21-22
  • 第四章 讨论22-28
  • 4.1 高职生日常应激特点分析22-23
  • 4.2 性别、专业、年级高职生日常应激分析23-24
  • 4.3 高职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状况分析24
  • 4.4 抑郁、焦虑与日常应激的关系24-27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27-28
  • 第五章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4
  • 综述34-44
  • 附录44-48
  • 致谢48-49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常香;;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J];职教论坛;2011年21期

2 章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3期

3 黄芹;贝朝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董晓华;王岩;;高职生的就业浮躁心理分析与指导[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7期

5 袁继道;;论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6 方f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7 施福新;;对高职生手机使用现状及其引发问题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年17期

8 张广舟;李倩;;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探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9 杨丽华;;图书馆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10 简祖平;孔祥静;;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青;;高职生理学教学向何处去?——关于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A];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闵旭光;曹解民;袁礼生;;浅议提高高职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途径[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常雪梅;;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绍祖;吴永宏;;高职生化教改的探索[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王晓典;;高职生学习心理不适试析[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广阳;;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初探及教育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邹洪波;;培养自信消除高职生学习心理困扰[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孔巧丽;徐大真;庞文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成熟度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智;殷佳琳;;高职生心理健康及其与自我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姚再生;;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建雪;高职生70%想深造[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3年

2 ;让高职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N];山西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沈惠一;高职生为何受青睐[N];吉林日报;2011年

4 记者 崔晓玲;高职生成抢手货[N];昆明日报;2008年

5 记者 陈敏;四成多高职生“缺乏自信心”[N];宁波日报;2010年

6 通讯员 陈惠 记者 谈洁;化工类用人单位青睐高职生[N];南京日报;2008年

7 记者 丛民 通讯员 葛红普;山东规定高职生不得到娱乐场所实习[N];工人日报;2009年

8 卢晶 袁胤;杭州高职生中“飘一族”有所增加[N];工人日报;2003年

9 汪伟;高职生在校可考高级证[N];天津日报;2005年

10 记者 汪伟 张雯婧;全国高职生展开技能大比武[N];天津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智雄;高职院教育的认同危机及其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科慧;高职生日常应激特征及其与情绪问题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8年

2 吕京;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陆亦佳;高职生职业动机因素结构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龚清;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静;高职生职业兴趣现状调查与问卷编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张静;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生活适应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臧小林;重庆市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金兰;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情绪智力的调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9 唐W氀,

本文编号:830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30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0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