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大学生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3:08
本文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状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网络成瘾 个性特征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摘要】: 互联网络给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在人类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不良使用网络所造成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网络成瘾现象便是首先被关注的。网络成瘾是指由于不良或过度使用而对互联网络产生依赖感,导致个体在学习、工作、交往、健康等方面可能发生损害的现象。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等方面的差异,网络成瘾大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状况,本研究以山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上网情况及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8.3%。 2.不同性别、生源地、民族、年级、学历、专业等的大学生在网络使用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玩游戏为例,男生、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独生子女、专科生、理科生喜欢玩游戏。 3.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性别、民族、生源地、专业、独生子女方面存在差异显著。男生较女生成瘾者较多,少数民族较汉族学生成瘾者较多,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成瘾者较多,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成瘾者较多,理科学生较工科和文科学生成瘾者较多。 4.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网络态度、网络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每周上网次数、每周上网时间、每月上网费用与网络成瘾存在着显著的相关。网络态度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相关。 5.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网络成瘾组的总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且有显著差异。除偏执因子外,总分及其它9个因子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相关。 6.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较明显,网络成瘾组在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掩饰性(L)得分低于非网络成瘾组,且有显著差异。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相关。 7.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较差,网络成瘾组的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得分都低于非网络成瘾组,且有显著差异。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相关。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网络本身特性的影响,又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必须要建立社会关注、政府重视、家庭支持、学校教育管理、学生个体参与的系统性预防体系,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教育、管理、引导三方面入手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成瘾 个性特征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2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12-35
- 1 网络成瘾概述12-24
- 1.1 研究背景12-16
- 1.2 网络成瘾概念的由来16-21
- 1.3 大学生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21-22
- 1.4 网络成瘾的类型、特征及其易感人群分析22-24
- 2 网络成瘾的原因24-29
- 2.1 网络本身的某些特性具有成瘾特性24-25
- 2.2 个性的某些特征造成网络成瘾25
- 2.3 适应不良的认知与行为导致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解释模型25-29
- 3 网络成瘾与个性特征29-32
- 3.1 成瘾与人格29-30
- 3.2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30-32
- 4 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32-33
- 4.1 心理健康32-33
- 4.2 网络成瘾与个体心理健康33
- 5 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33-35
- 5.1 关于社会支持33-34
- 5.2 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34-35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35-38
- 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5-36
- 2 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36
- 3 研究假设36-37
- 4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7-38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38-40
- 1 被试38
- 2 研究工具38-40
- 3 问卷施测与数据处理40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40-55
- 1 大学生网络使用总体情况40-41
- 2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差异分析41-45
- 2.1 网络使用的性别差异41
- 2.2 网络使用的城乡差异41-42
- 2.3 网络使用的民族差异42
- 2.4 网络使用的独生子女差异42-43
- 2.5 网络使用的学历差异43
- 2.6 网络使用的专业差异43-44
- 2.7 网络使用的年级差异44-45
- 3 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其它情况分析45-48
- 3.1 上网地点45
- 3.2 玩游戏的目的45
- 3.3 上网聊天的目的45-46
- 3.4 浏览色情网站的目的46
- 3.5 网络对生活最大的影响46-47
- 3.6 网络对学习最大的影响47
- 3.7 网络成瘾的原因47-48
- 4 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48-51
- 4.1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48
- 4.2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基本情况比较48-49
- 4.3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的网络态度比较49-50
- 4.4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行为比较50-51
- 5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51-52
- 6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个性特征比较52
- 7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状况比较52
- 8 网络使用、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52-55
- 8.1 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52-54
- 8.2 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54
- 8.3 个性特征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54-55
- 8.4 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状况关系的研究55
-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55-77
- 1 大学生网络使用总体情况分析55-56
- 2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差异分析56-59
- 2.1 性别差异分析56
- 2.2 生源地差异分析56-57
- 2.3 民族差异分析57
- 2.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分析57
- 2.5 学历差异分析57-58
- 2.6 专业差异分析58
- 2.7 年级差异分析58-59
- 3 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其它情况分析59-60
- 4 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析60-63
- 4.1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60
- 4.2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基本情况差异分析60-61
- 4.3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态度差异分析61-62
- 4.4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上网历史、次数、时间、费用差异分析62-63
- 5 网络成瘾原因分析63-71
- 5.1 网络本身特性的影响64-66
- 5.2 内在影响因素66-69
- 5.3 外在影响因素69-71
- 6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71-73
- 7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个性特征分析73
- 8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状况分析73-74
- 9 网络使用、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成瘾的关系74-77
- 9.1 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74-75
- 9.2 心理健康状况与网络成瘾75-76
- 9.3 个性特征与网络成瘾76
- 9.4 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76-77
- 10 本研究中的不足77
- 第六部分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教育、预防对策77-84
- 1 大学生努力培养自己成熟的心理品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78-79
- 1.1 努力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不断提高社会适应性78
- 1.2 树立正确的使用网络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78-79
- 1.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79
- 2 改善社会环境氛围79-80
- 2.1 加强主流媒体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宣传79-80
- 2.2 客观评价大学生的社会角色,缓解社会压力80
- 2.3 建立健全网络管理法规,净化网络资源、严格网吧管理80
- 3 加强学校教育引导80-83
- 3.1 努力构建多维的评价体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80-81
- 3.2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81
- 3.3 努力丰富各项主题活动81
- 3.4 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81-82
- 3.5 加强学生网络行为管理和宿舍管理82
- 4.1 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辅助功能82-83
- 4.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大学生在人格上不断成长83
- 4.3 关注孩子的合理的、实际的需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83
- 5 利用技术监督控制83-84
- 5.1 充分利用网络特性,建立网络成瘾辅导或自助网站83-84
- 5.2 利用网络科技,通过软件监控、网络管理等途径控制过度上网行为84
- 第七部分 结论84-86
- 附录86-99
- 参考文献99-107
- 致谢107-10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0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叶梅;王叶芳;陈传灿;陈国鹏;;高职网瘾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11期
2 王鹏军;;初中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830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3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