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社会效应——以闽南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社会效应——以闽南为中心
【摘要】:华侨华人捐资办学,有其良好的社会效应。华侨华人通过新式教育实践,充当了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对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作用。华侨华人捐资办学,可以形成一种特有的侨乡文化,促进向心力和认同感的产生。捐资办学促进了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为闽南社会的良性发展营造了积极的外部氛围。
【作者单位】: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华侨华人 捐资办学 教育
【分类号】:G522.74
【正文快照】: 长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不少民众前往东南亚谋生,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连锁式移民和候鸟式移民,意味着移民集团的血缘性和地缘性特别强烈,使得移居海外者频繁往返于家乡与移居地之间。同时,还意味着他们特别关注家乡的教育和公益事业,因为他们要不断将在海外长大的子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少琴;陈嘉庚爱国体育思想的特色[J];体育学刊;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志宏;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志辉;校训的道德教育价值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佛佑;明代贵州捐资办学考评[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2 余潮波 ,许怀升;南雄县普及小学教育的调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3 ;王震、叶飞谈华侨史的研究[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4年06期
4 陈飘;陈兆集;吴缦云;;南粤盛开教育花[J];人民教育;1984年04期
5 邓小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J];安徽教育;1985年06期
6 ;每月谈[J];江西教育;1985年01期
7 邓小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江西教育;1985年06期
8 邓小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J];江苏教育;1985年Z2期
9 欧多恒;;浅析清代贵州教育发展的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10 张光喜;;有感于“两户”集资办学[J];人民教育;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锡;;闽籍新加坡华人的传统节日活动窥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施永康;;序言[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3 吕清义;;论福建侨乡民俗的特性及其作用[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4 李天锡;;晋江华侨有关习俗浅析[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5 郭志超;;旅菲清真五姓[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钟海澄;;闽南部分岁时习俗在印尼侨居地的传播[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刘浩然;;清水祖师奉祀浅议[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8 郭志超;;清水祖师崇拜在马来半岛[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9 谭天星;;华族的海外发展与华人社区变化的探讨[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10 阮西湖;;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海外华人涵化问题[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三届世界大会中国代表团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鹏;私立学校不同于私营企业[N];中国工商报;2000年
2 丁炯淳;华侨博物院随想[N];中国企业报;2000年
3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反“台独” 促统一[N];人民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崔士鑫 新华社记者 符泉生;今宵月更圆[N];人民日报;2000年
5 新华社记者 赵新兵、本报记者 赵川东;胡锦涛会见出席“2000年世界华人论坛”部分代表[N];人民日报;2000年
6 记者 陈斌华;钱其琛会见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之旅”访问团[N];人民日报;2000年
7 记者 郭京花;旅法华侨华人盼祖国早日统一[N];人民日报;2000年
8 记者 张小军;洛杉矶华侨华人揭批“法轮功”[N];人民日报;2000年
9 记者 蒋安全;李鹏抵达克罗地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许正中 黄之豪;王建旭的价值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2 刘华;国籍立法: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家利益[D];暨南大学;2003年
3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D];暨南大学;2003年
4 白庆哲;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泳;战后印尼排华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王凯胜;试论影响印尼华侨华人的政治与文化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3 刘建彪;马来西亚华人及其对中马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0年
4 郭立珍;论明朝后期南洋华侨华人在中国—南洋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D];郑州大学;2001年
5 王晓君;论中国民办教育的法律调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王军;论华侨华人在中国对外开放和外交事务中发挥的独特作用[D];外交学院;2002年
7 吴少静;近代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卜君哲;近代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华侨华人社会研究(1860—1931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彭黎明;广州市东山区侨资侨属企业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37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3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