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学校德育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1:03

  本文关键词:学校德育生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德育 德育生态 和谐


【摘要】: 我国党和政府从来就重视德育建设,在我国教育政策中,德育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学校德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同所收到的效果却不能成正比,即德育低效问题仍比较突出。应该看到,德育系统的“水土流失”,当代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灵、情感世界的“沙漠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德育的“土壤污染”,也就是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恶化、失衡密切相关。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的某些方面违背了生态原理,没有真正做到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学校德育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单方面用力和力量的空耗,降低了德育的实效,使学校德育始终在低谷中徘徊。在新的世纪,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要把学生的精神“沙漠”逐步转化为“绿洲”,使个体重新焕发多样的生命光彩,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德育进行全新的思考,赋予学校德育以生态性,树立德育生态理念,优化学校德育生态系统,化解学校德育的生态失衡,让师生在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本文以学校德育为落脚点,系统阐述了学校德育生态的理论基础、内涵、特点及其主要功能,指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出现低效甚至无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德育出现了生态性危机,学校德育的生态系统存在紊乱、断裂、停滞和无序的不良状态,德育生态系统内部各生态因子之间也出现失衡现象,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德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生态世界观为理论基础去重新审视和剖析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生态性危机,并对危机现象进行深入客观的归因分析,找出其深层原因,探索在具体实践上如何整合和优化当前学校德育生态系统,实现学校德育生态在整体上趋于和谐与平衡,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校德育 德育生态 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一、导言9-20
  • (一) 研究背景9-10
  •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10-11
  • (三)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11-18
  • 1. 生态学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11-13
  • 2. 国内外“德育生态”的研究概况13-18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8-20
  • 1. 研究思路18-19
  • 2. 研究方法19-20
  • 二、识读学校德育生态20-29
  • (一) 对生态的理解20
  • (二) 学校德育生态的理论基础20-22
  • (三) 学校德育生态的内涵22-26
  • 1. 学校德育生态是一个整体、动态的复合生态系统23
  • 2. 学校德育生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寻求生命的和谐发展23-24
  • 3. 学校德育生态关注个体生态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24-26
  • (四) 学校德育生态的主要特点26-29
  • 1. 整体性26
  • 2. 生命性26-27
  • 3. 动态性27-28
  • 4. 开放性28-29
  • 三、当前学校德育生态存在的危机29-41
  • (一) 外部生态系统断裂29-34
  • 1. 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29-31
  • 2. 与社会生态环境相脱离31-32
  • 3. 与文化生态环境相脱离32-34
  • (二) 内部生态因子失衡34-41
  • 1. 德育目标34-35
  • 2. 德育内容35-37
  • 3. 德育方法37-38
  • 4. 德育管理38-39
  • 5. 师生关系39-41
  • 四、当前学校德育生态危机的归因分析41-53
  • (一) 学校德育自我封闭,割裂整体生态系统41-46
  • 1. 自然生态下“人性回归”的缺失41-43
  • 2. 社会生态下整体功能的失调43-44
  • 3. 文化生态下多元化价值的冲击44-46
  • (二) 学校德育本身工具化,阻碍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46-49
  • 1. 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46-48
  • 2. 忽视学生个体的生命意义48-49
  • (三) 学校德育趋于概念化,远离真实生活49-53
  • 1. 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49-51
  • 2. 忽视学生的个体道德体验51-53
  • 五、当前学校德育生态的建构53-69
  • (一) 优化学校德育外部生态系统53-59
  • 1. 优化德育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53-55
  • 2. 优化德育社会生态,满足个体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55-57
  • 3. 优化德育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精髓的融合57-59
  • (二) 优化学校德育内部生态因子59-69
  • 1. 优化德育生态过程,真正走入“生活世界”59-62
  • 2. 优化德育生态主体,重视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62-66
  • 3. 优化德育心理生态,塑造健康完善的生态人格66-69
  • 结语69-70
  • 参考文献70-74
  • 后记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思鸣;;学校德育走向21世纪的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11期

2 娄小明;;学校德育切勿简单“嫁接”[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3 张伟;学校理性的道德教育刍议[J];中学教育;2003年10期

4 肖斌衡;如何实施学校德育的序化管理[J];中小学管理;1996年01期

5 ;为幸福加油——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德育主题[J];班主任;2011年08期

6 董烈霞;试论内隐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J];中学教育;2003年10期

7 ;张睿:学校德育应重视道德之知的传授[J];中小学德育;2011年08期

8 易晓明;;关于学校德育的初级和次级社会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7期

9 郭兆年;吴声远;;学校德育、教学融合的管理体系探索[J];中学教育;2002年04期

10 刘永和;;电影德育——学校德育“新视界”[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农垦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级中学课题组;;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2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3 王志忠;;例谈学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4 周莹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桂蓉;;和谐社会视野下公共文明建设价值新议[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纪托;;中美家庭道德比较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8 赵建军;鲁梁;毕研;;以成人成才为根本,做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建东;;略论德育是新世纪人才的道德基石[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10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师大;北师大“学校德育推进发展计划”项目启动[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记者 王文博 实习生 周丽波;伽师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建设[N];喀什日报(汉);2009年

3 李俊嫦 米道宽;全州学校德育暨安全工作会召开[N];阿坝日报;2010年

4 吴越;学校德育如何面对挑战[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夏婧邋鸣琦;全国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在陕师大召开[N];陕西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哲;让学校德育更有实效性[N];天津教育报;2008年

7 中国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国;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逯阳;加强学校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N];中国信息报;2004年

9 张余波;应重视劳动教育[N];潮州日报;2008年

10 市三完小 葛德发;让学校德育进入学生的寒暑假[N];郴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家安;德育生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学校德育生态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李楠;当代中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林亚芳;英国的学校德育[D];浙江大学;2002年

4 刘明宇;新加坡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设及其启示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敏;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彩萍;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郭翡;论朱熹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建设的价值[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袁颖;中小学学校仪式的“形式化”倾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46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46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c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