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的进化机制与教育技术的进化
本文关键词:论技术的进化机制与教育技术的进化
【摘要】:技术进化的前提是技术的体系性。教育技术的"总和说"破坏了教育技术的体系性。教育技术的体系性决定了它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技术。技术体系是由技术效应件、技术系统和技术产品构成。技术的进化表现为技术效应件的进化、技术系统的进化和技术产品的进化。不同层次的进化其机制和动力都不同。本质上,技术进化的根本动力是人类自由实践的欲望。教育技术的进化源于教育理性实践的要求。技术的进化机制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开发教育技术所需要的技术效应件以及按照功能需要将技术效应件耦合成教育技术,最终促使教育技术体系的成熟。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关键词】: 技术 技术进化 技术效应件 教育技术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如果我们将教育技术理解为某种技术而不是某种教育,那么教育技术自身的演化方式必然符合技术进化的逻辑。因此,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论必然与技术进化机制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探讨技术进化的机制对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技术进化背后的谱系特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檀润华,张青华,纪纯;TRIZ中技术进化定律、进化路线及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年01期
2 杨开城;;课程开发模式的新构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12期
3 王志伟;技术扩散过程的几类限制性因素[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鹏飞;束学军;;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学习设计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郑珠;;基于教学平台的学习活动设计[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年04期
3 姜茂发;吴伟;李兆友;;鞍钢技术创新对区域科技政策的影响与启示[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吴国新;徐小力;时延辉;左云波;;基于TRIZ理论的热分析仪加热炉体设计[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章俊;郭发军;宗燕兵;苍大强;李玲珍;;TRIZ研究及其在定向凝固设备设计中的应用[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柴娇;张力;;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2种教学设计思路的融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齐瑞文;杨明朗;黄婉春;;TRIZ创新理论在卧式卷烟包装盒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6年01期
8 王向阳;曹学舰;李燕;;基于TRIZ理论的传统剪刀创新设计[J];包装工程;2007年11期
9 王磊;檀润华;韦子辉;杨雨;李强;;基于文化和技术的产品外观进化模式[J];包装工程;2008年07期
10 侯庆斌;任工昌;;基于TRIZ的产品形态创新方法[J];包装工程;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荒野;;在青少年中培养TRIZ创新方法的思路[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加臣;;TRIZ技术进化理论及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杨明朗;章永锋;;信封包装的再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4 陈东来;檀润华;;整形外科中的发明原理分类研究——发明原理之No.1至No.20[A];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东来;檀润华;;整形外科中的发明原理分类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丽;基于QFD的概念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严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智懿;供应链成员创新风险度量及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邢德强;复杂机械产品性能驱动设计方法及其典型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王永升;基于公理设计的精益制造系统的仿真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刘璇;面向特种机器人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7 甘得泉;柔性产品平台设计理论及其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8 白仲航;模糊前端驱动的机械产品创新设想产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闫巍;军事技术伦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曦泽;面向复杂机电产品的模块化产品平台设计方法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东;基于Moodle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妮;TRIZ理论在产品感性形态塑造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贵平;基于QFD/PKM/TRIZ集成的产品有效创新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4 钱炜苗;基于功能分析、约束理论和TRIZ创新设计理论的产品改进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储文姬;基于QFD/TRIZ/FCE理论的微波干燥设备的设计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方振政;以思维展开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旭光;功能—结构双向创新方法的商空间模型[D];浙江大学;2010年
8 余庆平;自然语言理解中名词多义词辨析及在智能仪器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和婷;面向机械产品设计领域中自然语言理解的动词聚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周璐;面向设计的“有”字语义分析及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俊杰;王佳莹;;教育技术:一种博弈的思维方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8期
2 孔惠洁;走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3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教师;2005年02期
4 张晓燕;;浅谈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面临的挑战[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年05期
5 周秉勋;;回顾·展望·观念改变[J];外语电化教学;1989年01期
6 李康;对引入国外教育技术观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7 李云龙;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技术[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8年01期
8 刘梓红;论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概念的变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耿超;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发展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年05期
10 张秀梅 ,杨改学;技术、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敏;;从技术进化视角看会聚技术的发展[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朱全义;;再论教育技术跨世纪发展战略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4 谢百治;;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基础与起步——评中国电教协会2002年年会获奖论文及教学设计方案[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建中;王应辉;;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物理实验[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保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计理论初探[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高校论文优秀奖名单[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实施方案[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杨成岩;;高校教育技术发展制约因素剖析及对策[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教育技术,,兴奋点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教育技术:在信息化进程中寻求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王爱胜;追寻曾经的足迹 向着未来进发[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4 实习生安转红;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市场三维推动[N];科技日报;2002年
5 路平丽;“教育技术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启动[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湖南师范大学 彭绍东;AECT教育技术新定义的解读与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直面变革中的教育软件市场[N];科技日报;2002年
8 本版编辑 游泽清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沈书生;实效:需要有多少环节来保证?[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整理;“混合”:通向未来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四川省开江县电化教育馆 向勇;抛开弯路向坦途[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立新;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6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任锦鸾;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新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李秀峰;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涛;项目管理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冯文成;甘肃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晓娟;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教育技术[D];吉林大学;2009年
5 高晶;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设计与开发[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杨靖;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魏丹丹;教育技术资源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震;基于教育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开发[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申恩林;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学改革支持的实践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燕;网络教学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网站的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880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8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