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视角下的受教育权利分析——论“就近入学”和“择校”的可协调性
本文关键词:法理学视角下的受教育权利分析——论“就近入学”和“择校”的可协调性
更多相关文章: 法理学视角 就近入学 择校制 受教育权利 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法 弱势群体 公民权利 公民受教育权 教育机会均等
【摘要】:近年来,围绕就近入学和择校展开的论争是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从法理学的视角来看,就近入学和择校二者均是公民权利的内容,但择校体现了公民权利的更高要求,而就近入学是实现这种权利的必然途径。要协调二者,须在贯彻就近入学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教育选择范围,以法律和政策规范择校行为,并对弱势群体实行特殊支持政策。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法理学视角 就近入学 择校制 受教育权利 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法 弱势群体 公民权利 公民受教育权 教育机会均等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分析”(项目批号:06JC880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学界一般认为,就近入学与择校,从公民的受教育选择权角度来看,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对、非此即彼的入学方式。本文通过梳理围绕二者所展开的争论,从法理学的角度对二者所各自保障和体现的公民受教育权利进行分析,认为二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协调的。一、回溯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东茅;;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王文科;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夏文斌;公平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刘长明;和谐:一种新的正义视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之实现[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飞;;民企“原罪”问题的刑法学辨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爱东;王慧;周亮;;制度伦理视角下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冯建军;;社会公正与教育公正[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胡元聪;;从权利与义务平衡的角度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尹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4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艾国;宪法观念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孟利民;取得时效制度存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王富博;合同格式条款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王新宇;法律意识之理论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余友辉;经济、伦理与经济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叶玉华;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3 孙海峰;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评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1期
4 史万兵,于春艳;美国择校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敏;;提高差生语文成绩的体会[J];四川教育;1980年03期
2 陈蓬泽;;让更多的山区儿童入学[J];四川教育;1980年06期
3 ;高中毕业总复习要注意“五防”[J];湖南教育;1980年02期
4 李让恒;;郴县教育局抓紧培训幼儿师资[J];湖南教育;1980年06期
5 ;永仁县采取特殊措施发展民族教育[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1年03期
6 潘习敏;试谈办重点学校的几方面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年03期
7 ;百字稿[J];湖南教育;1982年06期
8 柴恩忠;采取多种形式与厂矿企业联合办学[J];宁夏教育;1984年10期
9 ;教讯短波[J];江苏教育;1984年14期
10 王养华;;方兴未艾的“磁性学校”——改变美国城市教育质量的一种学校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上海市离休干部就近入学办法[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建平 通讯员 朱建新;小学入学问题多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电脑派位 真能派出教育平等吗[N];中国审计报;2000年
3 雨水;还是就近入学好[N];经济消息报;2000年
4 记者 戚海燕;中小学生可就近入学[N];北京日报;2001年
5 罗兆夫 刘林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N];河南日报;2001年
6 秦晖 本报特约记者 杨支柱;秦晖:反对把素质教育等同于考试[N];华夏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刘华蓉;教育均衡:让孩子都上“好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记者 杨占苍;“以县为主”引出“一盘棋”战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焦新;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苏婷;假户口真让学校头疼[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宁宁;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利霞;关于新乡市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桂宇波;美国中小学择校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沈俊强;从近十年择校政策的演变看我国公立学校体制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赛蓉;我国家长“择校”的长远利益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从庆;论学校场域之外的资本运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战营;中美基础教育择校行为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王林;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妹粜;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云华;中外择校问题的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素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择校行为负面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02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0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