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为“教师中心”的道德教育辩护

发布时间:2017-09-23 22:11

  本文关键词:为“教师中心”的道德教育辩护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中心 道德教育 辩护


【摘要】: 道德教育应当以谁为中心?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众所周知,自从教育、道德教育出现以来,众多教育家和学者们都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一问题虽然古老,一直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也并不少见,但伴随着愈来愈多的有关道德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呼声,“教师中心”的道德教育在中国当代教育中逐渐失落。道德教育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然而在德育过程中,由于众多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未能对此问题有一个清楚和深刻的理解,才导致在实践中往往偏离了道德教学的本质,出现了德育实效性差等诸多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道德教学和教育理论。 论文以为“教师中心”的道德教育辩护为缘由和目的,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一个纷争无终的话题。此部分主要是尽可能详尽的,以支持“教师中心”或“儿童中心”道德教育的论据为纬,以时间先后为经,将有关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此问题上的论述做一历史的梳理。在将“儿童中心”和“教师中心”的道德教育之主要观点予以呈现之后,又进一步对两派观点分歧的本质进行了剖析。第二部分,“教师中心”在中国当代教育中的失落及其反思。此部分,论文首先是对“教师中心”道德教育在与“儿童中心”道德教育的博弈中失落的现状进行透视,进而对“教师中心”道德教育的失落进行反思,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吸收“儿童中心”道德教育的合理成分。 第三部分,社会转型期“教师中心”存在的合理性论证。论文首先是对社会转型期“教师中心”道德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和廓清。本文认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健康向上的道德学习空间内,教授学生道德知识,并允许学生相对自由地探索、实践道德价值,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价值学习抱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接下来,通过对道德和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论证了社会转型期“教师中心”道德教育的合理性。 尽管论文可能仅是对探索道德教育应以何为中心的一个粗浅的尝试,但最终来说,论文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教师中心”的道德教育进行形而上的分析和辩护,更是期望通过对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对如何才能有效的道德教学进行合理的阐释,最终给道德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一些启发,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道德教育改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教师中心 道德教育 辩护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51.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
  • 第一部分“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一个纷争无终的话题10-23
  • 一、“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争论的历史回顾12-19
  • (一) 争论的起源12-14
  • (二) 教师成为绝对权威14-15
  • (三) 儿童逐渐走向中心15-18
  • (四) 教师地位的理性回归18-19
  • 二、两派观点分歧的本质19-23
  • (一) 分歧之一------对道德本质的理解不同19-20
  • (二) 分歧之二------对人性本质的理解不同20-21
  • (三) 分歧之三------对教育和道德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同21-22
  • (四) 分歧之四------对道德教育与时代背景的理解不同22-23
  • 第二部分“教师中心”在中国当代教育中的失落及其反思23-26
  • 一、“教师中心”失落的体现23-25
  • 二、对“教师中心”失落的反思25-26
  • 第三部分 社会转型期“教师中心”存在的合理性论证26-37
  • 一、社会转型期对“教师中心”的认识和界定26-30
  • (一) 它是一种理性权威27-28
  • (二) 它是教师德性的体现28
  • (三) 它是教师德育素质的反映28-29
  • (四) 它是教师集体道德力量的影响29-30
  • 二、社会转型期“教师中心”存在的合理性30-37
  • (一) 理论上的合理性30-36
  • (二) 实践上的合理性36-37
  • 总结37-38
  • 注释38-43
  • 参考文献43-45
  • 科研成果45-46
  • 后记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丙元;;道德教育功利化的价值哲学根源透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何森;;浅谈英国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观”[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年05期

3 夏明群;杨芳;;论实用主义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21期

4 戚万学;;当代西方“反道德教育理论”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02期

5 王建胜,彭松波;基于"道德银行"的道德教育理论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6 李从浩;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03期

7 赖丽;;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7期

8 邵建芝;;关心理论及其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9 ;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J];中国德育;2006年04期

10 陈越;;涂尔干与里考纳道德教育理论之比较[J];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角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周长庚;;浅谈新时期教师责任的核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杨娅萍;;有容乃大——试论新时期美术教师前进的方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邱颖飞;;演绎预设 生成精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宋道纪;;爱心与信任——成功教育的基础与桥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6 宋道纪;;爱心与信任——成功教育的基础与桥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7 黄祥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继承与创新[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颖;吴丽慧;留佩宁;赵钱雷;;参与式教学法在儿童保健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A];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戴延凤;;改革有机化学课程教学采用的新教学法[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喰裆,

本文编号:90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0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