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研究方法的评析
本文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研究方法的评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研究领域 质的研究方法 量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者 量化研究 相互补充 相结合 教育现象 研究对象 教育领域
【摘要】:"质的研究"是近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文章试图通过对教育"质的研究"方法的涵义、特点、优点以及缺点的分析,以达到对教育"质的研究"方法的"再认识"。质的研究可以与量化研究相互补充,在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研究领域 质的研究方法 量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者 量化研究 相互补充 相结合 教育现象 研究对象 教育领域
【分类号】:G40-032
【正文快照】: 近年来,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质的(qualitative)研究,又称质化研究。质的研究是一种与量化研究有明显差别的研究范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外的教育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其研究的规范。质的研究的人文性、平民性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志勇;教育研究者在质化研究中的“关系”——一种反思社会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2 刘晓瑜;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教育研究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5期
3 周雪敏;解析教育研究方法论也需要艺术方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秦金亮;国外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范式的对峙与融合[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刘赞钦;浅谈教育研究方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马云鹏,林智中;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01期
2 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国燕;质的教育研究方法解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2 潘娟;中小学教师怎样做科研——如何运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Z1期
3 潘娟;质的研究方法及其适用范围[J];早期教育;2004年05期
4 王育;方法比结论更重要──介绍《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邓俐伽;令人瞩目的西方教育研究领域[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03期
6 赵红全;德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5期
7 ;新的教育研究领域:“教师博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年10期
8 王晓燕;质的研究方法在校本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4年27期
9 赵红全;学校德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10 孙爱琴;浅议质的研究方法与学前儿童发展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葛清秀;;教育与“中介”的相关性[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张晓非;符进叶;;女性声讯员人际信任感缺失研究及其心理评价[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祺;高校“卖地还债”是否合法[N];文汇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洁;质的研究 活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张圣华;谁在启发教育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叶隽;质的研究进入教育研究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王磊;质的研究: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课题组;2003年:教育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何云峰;这是礼貌,,更是规范[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陈晓梅;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理论图书出版启示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郑豪杰;“千江有水千江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水发;我国发达城市学校领导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飞;教育中质的研究方法运用评析[D];河南大学;2003年
2 叶健明;关于高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质的研究报告[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沫辉;教学习惯[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健;中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态度的质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贾凡;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学习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玉娟;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新丽;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淑敏;适应性学习系统中的有效性问题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82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8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