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论理解性教学:对知识意义的追寻

发布时间:2017-03-25 08:15

  本文关键词:论理解性教学:对知识意义的追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以知识授受为主,过分关注知识量的积累,忽视了知识对学生的意义。教学过程成为单纯的知识授受过程,知识和生活世界隔离,知识成了教学的终极目的,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被忽略。很多人或许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获得了很高的学历,却不明白这些知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不明白人生的价值。理解为我们反思教学追寻知识的意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研究尝试从理解性教学的角度来找寻传统教学失却的知识的意义,为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和精神生命的建构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全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中,知识的意义是如何缺失的?理解性教学又是如何追寻知识的意义的?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导言。表明了本研究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梳理。 第二章,理解与意义。阐述了理解与认识、理解与意义、理解与知识的意义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区分了“理解”与“认识”,指出理解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思想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理解双方的视域不断融合,新的意义在融合中不断生成;而认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客观反映,它强调的是对事物客观属性的把握。因此,意义在理解中产生,只有通过理解才能获得知识的意义。 第三章,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中知识意义的缺失。本章在梳理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的理论基础、涵义及特点的基础上,从知识意义的角度对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进行反思,从单一的思维方式、教学与世界的隔离、一元化取向的课程评价及二元对立的人际关系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学中知识意义缺失的表现,并指出知识意义缺失的根源是受客观主义认识论及知识观的影响。 第四章,理解性教学对知识意义的追寻。本章介绍了理解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特点,回顾了诸多教学流派对知识意义的追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教学追寻知识意义的两个有效方式:一是建立学习者与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二是建构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并通过事实说明,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知识的意义才得以彰显。 第五章,追寻知识意义的理解性教学模式及对策。本章分别从自然、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尝试建构追寻知识意义的理解性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案例分析说明教学中如何建构知识的意义,最后针对存在的困难提出若干对策。
【关键词】:理解 认识 知识的意义 理解性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2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导言8-16
  • 1.1 问题缘起9-11
  • 1.2 研究现状11-14
  • 1.2.1 研究的兴起和进程11-13
  • 1.2.2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3-14
  • 1.3 研究的意义14-15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1.4.1 研究思路15
  • 1.4.2 研究方法15-16
  • 第2章 理解与意义16-25
  • 2.1 理解与认识16-19
  • 2.1.1 理解的涵义16-18
  • 2.1.2 理解与认识18-19
  • 2.2 理解与知识意义的关系19-23
  • 2.2.1 “知识的意义”的内涵19-20
  • 2.2.2 知识的意义产生的条件20-22
  • 2.2.3 理解与知识的意义22-23
  • 2.3 理解与教学意义的生成23-25
  • 第3章 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中知识意义的缺失25-35
  • 3.1 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25-28
  • 3.1.1 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的理论基础25-26
  • 3.1.2 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的内涵及特征26-28
  • 3.2 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中知识意义缺失的表现28-32
  • 3.2.1 单一的思维方式限制了知识意义的生成28
  • 3.2.2 与世界隔离的教学阻断意义生成的源泉28-30
  • 3.2.3 一元化取向的课程评价对知识意义的漠视30
  • 3.2.4 二元对立的人际关系阻碍了意义的交流30-32
  • 3.3 客观主义认识论教学中知识意义缺失的原因分析32-35
  • 3.3.1 从客观主义认识论方面来看32-33
  • 3.3.2 从客观主义知识观方面来看33-35
  • 第4章 理解性教学对知识意义的追寻35-43
  • 4.1 理解性教学35-39
  • 4.1.1 理解性教学的理论基础35-36
  • 4.1.2 理解性教学的涵义及特点36-39
  • 4.2 知识意义的追寻39-43
  • 4.2.1 追寻知识意义的努力39-40
  • 4.2.2 追寻知识意义的方式40
  • 4.2.3 理解性教学重建知识的意义40-43
  • 第5章 追寻知识意义的理解性教学模式及对策43-57
  • 5.1 追寻知识意义的理解性教学模式44-51
  • 5.1.1 追寻自然知识意义的理解性及教学模式44-46
  • 5.1.2 追寻人文知识意义的理解性教学模式46-48
  • 5.1.3 追寻社会知识意义的理解性教学模式48-51
  • 5.2 追寻知识意义的策略51-57
  • 5.2.1 更新教师观念51-52
  • 5.2.2 改革教学评价52-54
  • 5.2.3 建构知识与生活的关联54-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0
  • 附录60-61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61-62
  • 后记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一种解释学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杨四耕;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陈争;以知识为载体建构意义[J];化学教育;2005年01期

4 唐德海,马勇;理解性教学理论的发生根源与逻辑起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侯秋霞;师生关系困扰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春燕;从知识到意义:课程价值取向重心的必要转移——20世纪西方哲学观转变带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9期

7 张天勇;文本理解何以可能——哲学解释学对理解条件的探索[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8 王金宝;现代解释学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及其困境[J];求是学刊;1998年04期

9 曹正善;理解:向教学本体论的回归之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敏;从认识走向理解——教学的理论基础转换[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论理解性教学:对知识意义的追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266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6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