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监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15:01

  本文关键词: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监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教育不仅要达到内部的和谐,而且还要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教育不仅要使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共同生活,也就是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自身、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所有这些目标实现的起点应该是课堂教学,它是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态因子。因此,课堂教学的和谐是教育生态化的开端。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监控。运用生态学理念来审视我国课堂教学监控现状,我们发现其中仍存在诸多非生态现象,这些现象引发我们从新的视角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再思考。因此,必须树立生态学理念,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监控,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生态化课堂环境,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受到陶冶、个性得到张扬、智慧自由放飞、生命焕发活力。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简述了本研究的缘起、分析总结研究现状、阐释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部分,阐释了监控、课堂教学监控、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监控的涵义。本文认为监控不应该是一种控制,而应该是一种调节。课堂教学监控是一种课堂管理系统,其监控的主体是人。生态学意义的课堂教学监控强调以研究和促进发展为出发点的多元监控,是一种新的课堂管理系统。它是超越和突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的传统框架,从生态学视角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潜能,不断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管理系统。 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监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监控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教学监控目标片面、偏颇,监控观念和监控行为单一、武断。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监控的唯一目标是学生考出好成绩和升学率高。在课堂上只能看到教师对学生的监控,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没有学生对课堂行为的监控,不容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异议。传统课堂教学监控也是封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缺乏灵活的开放性和生命的丰富性。 第四部分,运用生态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监控系统进行分析,论述了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监控应树立教育生态意识,由教师、学生、教学监控设备三要素构成,具有保障性、研究性、发展性功能。其特点表现为:自控为主、隐性监控为主、调节为主、以多向度开放式监控为主。 第五部分,在前边分析论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监控的指导,提出了生态学理念下课堂教学监控的策略,即: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监控理念;营造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遵循生态原理,实施生态监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监控能力。
【关键词】:生态学 课堂教学监控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前言9-19
  • (一) 研究缘起9-10
  • (二) 研究综述10-17
  • (三) 研究意义17-18
  • (四) 研究方法18-19
  • 一、课堂教学监控的涵义19-21
  • (一) 监控19
  • (二) 课堂教学监控19-20
  • (三) 生态学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监控20-21
  • 二、课堂教学监控存在的问题21-26
  • (一) 课堂教学监控目标片面21-22
  • (二) 课堂教学监控观念和监控行为单一、武断22-24
  • (三) 课堂教学监控封闭、刻板24-26
  • 三、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监控系统26-34
  • (一) 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结构26-29
  • (二) 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功能29-31
  • (三) 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特性31-34
  • 四、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监控原则与操作策略34-45
  • (一) 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监控原则34-35
  • (二) 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监控策略35-45
  • 结束语45-46
  • 主要参考文献46-51
  • 后记5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蕾;郑州高校的生态化英语课堂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李惠琦;教育伦理视野下的初中课堂管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丽娜;课程的生态学基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监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293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5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