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习化的课堂教学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14:07
本文关键词:走向学习化的课堂教学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兴起,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理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成为未来人类生活的一种习惯了。本研究以构建学习化课堂为旨趣,让师生的合作互动学习逐步走向现实生活世界进而走向可能的生活世界,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有趣高效,老师与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成长提高。 本文尝试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相关心理学知识构建学习化的课堂教学系统,即课堂中教师教的活动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的活动。它包括:教师教的系统,由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组成;学生学的系统,由课前预习、上课学习和课后复习组成。系统内的六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指向“学生学”的活动。学习化的课堂中的学生“学”包括三个方面: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生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新知识理解和运用。教师教的活动目的在于维持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并实现学习目标。 本文包括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界定了学习化课堂、教学系统的概念,并从西方、中国对课堂教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做了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思考的地方,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三部分是从现实的角度阐述学习化课堂教学的终极使命,主要论述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与学习目标关系,以及在不同的认知过程中学习目标的不同体现,着重分析了知识理解与运用之间的差异。第四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从理论到实际当中如何去建构学习化的课堂教学系统,主要抓住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内容、环境进行阐述,同时对于学习化的课堂要求我们采用过程评价来评判教与学的效果。第五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过程进行了整体的反思,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继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习化 教学系统 行动者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8-10
- 一、 新课程折射师生共同学习8-9
- 二、 个人的经历和兴趣9-10
-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10-12
- 一、 理论背景10-11
- 二、 现实背景11-12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13
- 一、 研究目的12
- 二、 研究意义12-13
- 三、 研究价值13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13-16
- 一、 系统理论13-14
- 二、 行动者网络理论14-15
- 三、 建构主义学习观15-1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30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16-17
- 一、 学习化课堂16
- 二、 教学系统16-17
- 第二节 研究述评17-25
- 一、 西方课堂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18-21
- 二、 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1-24
- 三、 研究的述评24-25
- 第三节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25-30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25-26
- 二、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6-30
- 第三章 教学相长:学习化课堂的终极使命30-40
- 第一节 “学”之实然——矛盾丛生的课堂30-35
- 一、 谍影重重的课堂教学31-32
- 二、 理解与运用间的“壕沟”32-33
- 三、 效率与目标的不均衡33-35
- 第二节 “学”之应然——和谐高效的课堂35-40
- 一、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对接35-36
- 二、 寻求理解与运用间合理过渡36-37
- 三、 学习兴趣与策略的双收37-40
- 第四章 走向学习化的课堂教学40-60
- 第一节 学习化的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想40-43
- 一、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课堂教学40-42
- 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课堂教学42-43
- 第二节 教学系统首席中的配角——教师43-48
- 一、 课前备课:备学生是核心43-46
- 二、 课堂教学:学习化网络的先行者46-47
- 三、 课后辅导:弥补课堂教学不足47-48
- 第三节 教学系统首席中的主角——学生48-54
- 一、 课前预习:温故与知新49-51
- 二、 课堂学习:平权的“代言人”51-53
- 三、 课后复习:学习效果的加速剂53-54
- 第四节 教学系统意义建构的载体——内容、环境54-57
- 一、 问题呈现式的教学内容55-56
- 二、 学习化的环境:一种动态系统结构56-57
- 第五节 学习化的课堂:过程评价更美丽57-60
- 一、 课前预习检查阶段57-58
- 二、 上课参与学习阶段58-59
- 三、 课后复习总结阶段59-60
- 第五章 结语60-63
- 一、 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60-61
- 二、 后续研究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8
- 中文著作63-64
- 中文期刊64-66
- 外文部分66
- 学位论文66-67
- 其他67-68
- 致谢68-70
- 个人简历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年06期
2 文U
本文编号:306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0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