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在华汉语强化教学模式研究 ——兼谈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1-05-12 05:09
对美国名校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符合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借鉴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主要运用定质研究的方法,对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3个个案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炼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本文构拟了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对ACC、PIB和DSIC这三个美国名校在华项目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系统研究,并将美国名校在华汉语项目中实践的汉语教学模式提炼为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归纳了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从理念、总体设计和实施三个层面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从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教学环境管理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管理体系,讨论了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因素及其局限性,探讨了该模式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可以视为在目的语环境下对“明德模式”的发展;(2)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管理体系合理而有效,对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视为教学模式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考察精...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美国汉语教学法的综述性研究
二、对短期强化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 关于明德模式的研究
(二) 对美国在华汉语项目的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研究范围、对象、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项目的汉语教学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国内外定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模型构拟
四、小结
第二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项目概述
一、ACC项目简介
(一) ACC项目的建立
(二) ACC的学生来源
(三) ACC项目的运作
二、PIB项目简介
(一) PIB项目的建立
(二) PIB的学生来源
(三) PIB项目的运作
三、DSIC项目简介
(一) DSIC项目的建立
(二) DSIC的学生来源
(三) DSIC项目的运作
四、小结
第三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
一、ACC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
(一) 课程规划
(二) 课程设置
(三) 教学内容
(四) 教学方法
二、PIB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
(一) 课程规划
(二) 课程设置
(三) 教学内容
(四) 教学方法
三、DSIC的教学总体设计
(一) 课程规划
(二) 课程设置
(三) 教学内容
(四) 教学方法
四、三个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比较
(一) 课程规划比较
(二) 课程设置比较
(三) 教学内容比较
(四) 教学方法比较
第四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一、教学策略
(一) 关于流利度与准确度
(二) 关于师生的角色
(三) 关于语法教学
(四) 关于词汇教学
(五) 关于语音教学
(六) 关于汉字教学
(七) 关于文化教学
(八) 关于教学媒介语
二、教学程序与技巧
(一) 大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二) 小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三) 讨论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四) 单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三、教材选编
(一) ACC项目的教材编写与选择
(二) PIB和DSIC项目的教材编写与选择
第五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特点
一、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理念
(一) 关于语言性质
(二) 关于语言学习(习得)
(三) 关于教学目标
(四) 多元综合的教学法理念
二、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
(二)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及管理体系
第一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一、实现条件之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
(一) 关于课后作业
(二) 关于课堂行为
(三) 关于参加课外活动
二、实现条件之对教师的要求
(一) 关于工作量
(二) 关于备课
(三) 关于课堂教学行为
(四) 关于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三、实现条件之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一) 关于语言环境
(二) 关于课堂气氛
(三) 关于组织氛围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实现的外部条件
(一) 语言环境
(二) 教学对象
(三) 基本师资
(四) 机构运作
第二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生管理
一、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业评价目的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业评价方法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学业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 安置性评价
(二) 形成性评价
(三) 终结性评价
五、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框架
六、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学业评价的特点
(一) 在过程中进行学生学业评价
(二) 评价手段多样,评价内容全面
(三) 评价的标准模糊、动态、开放
第三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师资管理
一、教师岗前培训
(一) 岗前培训的主要任务
(二) 岗前培训的重点
(三) 岗前培训程序和方式
(四) 师资培训中的微格教学
(五) 岗前培训实施效果
二、集体备课
(一) 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
(二) 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三) 集体备课的程序和方式
(四) 集体备课中的知识管理
(五) 备课教案案例
三、听课评课制度
(一) 听课和评课制度的目的
(二) 听课和评课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 听课和评课的方式
四、教师评价体系
(一)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目的
(二)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形式
(三)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内容
第四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管理
一、语言环境管理
二、课堂环境管理
(一) 有形的物质环境管理
(二) 无形的心理环境管理
(三) 课堂环境管理策略
三、组织氛围管理
(一) 薪酬制度
(二) 激励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情况的考察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 转写规则
(二) 标注规则
(三) 转写样本
(四) 信息数据统计
第二节 课堂教学实践情况的分析
一、关于正常语速
二、关于学生的多练
(一) 学生开口率的统计分析
(二) 学生话语输出量的统计分析
三、关于整句输出
四、关于教师的精讲
五、关于全程纠错
六、关于示意学生回答的教学指令
七、关于其他教学行为
(一) 关于使用英文
(二) 关于板书的利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框架、成功因素、局限性及启示
第一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框架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部分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部分
(一) 教学的总体设计
(二) 管理的总体设计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一) 教学操作层面
(二) 管理操作层面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与明德模式的联系
第二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因素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的成功因素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成功因素
(一) 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带动语言水平
(二) 课程设置围绕学习过程设计
(三) 在用中学,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四) 重视操练,以旧带新,循环教学,提高重现率
(五) 教学活动和互动方式的设计符合学习者的特点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上的成功因素
(一) 激励机制合理,促进教学质量
(二) 刚性管理制度,柔性管理风格
(三) 重视教学实践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 团队合作氛围好,责权明确效率高
(五) 知识管理有平台,教学经验共享快
第三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实现条件上的局限性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 中高级教学内容过于文学化
(二) 答多问少,学生提问能力差
(三) 复习环节少,遗忘率高
(四) 学习任务重,真实交流少
(五) 语法教学只重演绎,不重归纳
(六) 考试利用不够充分,评价体系可更科学
(七) 激励机制不可持续
第四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充分发掘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
二、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生活层面或文化知识
三、教师应树立多元文化观,培养文化敏感性
四、汉字教学时间能缩短,随文识字可行
五、师资培训定位要明确,教学实践知识是重点
六、教学机构应建立培养模式,培养培训师团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的再探讨
一、管理体系是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从汉语的特点出发
(一) 共性还是特性
(二) 如何从汉语特点出发构建教学模式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四、范式还是非范式
五、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再定义
六、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 教学模式的理念
(二) 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
(三) 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概述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性质和任务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对象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类型
(一) 演绎型
(二) 归纳型
(三) 综合型
四、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共时与历时
五、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论
(一) 质的研究
(二) 后方法语言教学方法观
(三) 系统论
(四) 动态发展观
第三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定位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间接理论基础
(二) 直接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准备阶段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设计
(一) 研究设计的作用
(二) 研究设计的模式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
(一) 确定研究的问题
(二)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三) 研究者的初步理论设想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实施阶段之资料收集
一、资料的种类
二、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观察
(一) 观察的分类
(二) 不同类型的观察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四、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课堂观察
(一) 课堂观察与教学模式研究
(二) 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课堂观察
(三) 课堂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通过课堂观察的资料收集范例
一、对学习者的关注
(一) 相关知识背景
(二)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三) 观察方式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五) 观察后的思考
二、学习动机
(一) 相关背景知识
(二) 观察前的准备
(三) 记录方式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五) 观察后的思考
三、学习者的水平
(一) 相关背景知识
(二) 观察前的准备
(三) 记录方式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五) 观察后的思考
四、课堂里的文化因素
(一) 相关背景知识
(二) 观察前的准备
(三) 记录方式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五) 观察后的思考或讨论
第四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资料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
二、资料的深入分析
(一) 深入分析的任务
(二) 深入分析的工具
第五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束阶段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构建
(一) 教学模式研究中的理论性质
(二) 理论的构成
(三) 理论提升的方式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结果的呈现
(一) 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
(二) 研究结果的写作
第六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评价
一、教学评价与教学模式评价
二、教学模式评价的对象
三、评价标准
四、评价方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182794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美国汉语教学法的综述性研究
二、对短期强化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 关于明德模式的研究
(二) 对美国在华汉语项目的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研究范围、对象、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项目的汉语教学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探讨
一、教学模式的国内外定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模型构拟
四、小结
第二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项目概述
一、ACC项目简介
(一) ACC项目的建立
(二) ACC的学生来源
(三) ACC项目的运作
二、PIB项目简介
(一) PIB项目的建立
(二) PIB的学生来源
(三) PIB项目的运作
三、DSIC项目简介
(一) DSIC项目的建立
(二) DSIC的学生来源
(三) DSIC项目的运作
四、小结
第三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
一、ACC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
(一) 课程规划
(二) 课程设置
(三) 教学内容
(四) 教学方法
二、PIB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
(一) 课程规划
(二) 课程设置
(三) 教学内容
(四) 教学方法
三、DSIC的教学总体设计
(一) 课程规划
(二) 课程设置
(三) 教学内容
(四) 教学方法
四、三个项目的教学总体设计比较
(一) 课程规划比较
(二) 课程设置比较
(三) 教学内容比较
(四) 教学方法比较
第四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一、教学策略
(一) 关于流利度与准确度
(二) 关于师生的角色
(三) 关于语法教学
(四) 关于词汇教学
(五) 关于语音教学
(六) 关于汉字教学
(七) 关于文化教学
(八) 关于教学媒介语
二、教学程序与技巧
(一) 大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二) 小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三) 讨论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四) 单班课的教学程序和主要教学技巧
三、教材选编
(一) ACC项目的教材编写与选择
(二) PIB和DSIC项目的教材编写与选择
第五节 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特点
一、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理念
(一) 关于语言性质
(二) 关于语言学习(习得)
(三) 关于教学目标
(四) 多元综合的教学法理念
二、美国名校在华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
(二)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及管理体系
第一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一、实现条件之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
(一) 关于课后作业
(二) 关于课堂行为
(三) 关于参加课外活动
二、实现条件之对教师的要求
(一) 关于工作量
(二) 关于备课
(三) 关于课堂教学行为
(四) 关于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三、实现条件之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一) 关于语言环境
(二) 关于课堂气氛
(三) 关于组织氛围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实现的外部条件
(一) 语言环境
(二) 教学对象
(三) 基本师资
(四) 机构运作
第二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生管理
一、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业评价目的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业评价方法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学业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 安置性评价
(二) 形成性评价
(三) 终结性评价
五、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框架
六、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学业评价的特点
(一) 在过程中进行学生学业评价
(二) 评价手段多样,评价内容全面
(三) 评价的标准模糊、动态、开放
第三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师资管理
一、教师岗前培训
(一) 岗前培训的主要任务
(二) 岗前培训的重点
(三) 岗前培训程序和方式
(四) 师资培训中的微格教学
(五) 岗前培训实施效果
二、集体备课
(一) 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
(二) 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三) 集体备课的程序和方式
(四) 集体备课中的知识管理
(五) 备课教案案例
三、听课评课制度
(一) 听课和评课制度的目的
(二) 听课和评课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 听课和评课的方式
四、教师评价体系
(一)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目的
(二)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形式
(三)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教师评价的内容
第四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管理
一、语言环境管理
二、课堂环境管理
(一) 有形的物质环境管理
(二) 无形的心理环境管理
(三) 课堂环境管理策略
三、组织氛围管理
(一) 薪酬制度
(二) 激励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情况的考察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 转写规则
(二) 标注规则
(三) 转写样本
(四) 信息数据统计
第二节 课堂教学实践情况的分析
一、关于正常语速
二、关于学生的多练
(一) 学生开口率的统计分析
(二) 学生话语输出量的统计分析
三、关于整句输出
四、关于教师的精讲
五、关于全程纠错
六、关于示意学生回答的教学指令
七、关于其他教学行为
(一) 关于使用英文
(二) 关于板书的利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框架、成功因素、局限性及启示
第一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框架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部分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部分
(一) 教学的总体设计
(二) 管理的总体设计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一) 教学操作层面
(二) 管理操作层面
四、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与明德模式的联系
第二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因素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的成功因素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成功因素
(一) 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带动语言水平
(二) 课程设置围绕学习过程设计
(三) 在用中学,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四) 重视操练,以旧带新,循环教学,提高重现率
(五) 教学活动和互动方式的设计符合学习者的特点
三、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上的成功因素
(一) 激励机制合理,促进教学质量
(二) 刚性管理制度,柔性管理风格
(三) 重视教学实践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 团队合作氛围好,责权明确效率高
(五) 知识管理有平台,教学经验共享快
第三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一、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在实现条件上的局限性
二、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 中高级教学内容过于文学化
(二) 答多问少,学生提问能力差
(三) 复习环节少,遗忘率高
(四) 学习任务重,真实交流少
(五) 语法教学只重演绎,不重归纳
(六) 考试利用不够充分,评价体系可更科学
(七) 激励机制不可持续
第四节 精英式强化教学模式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充分发掘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
二、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生活层面或文化知识
三、教师应树立多元文化观,培养文化敏感性
四、汉字教学时间能缩短,随文识字可行
五、师资培训定位要明确,教学实践知识是重点
六、教学机构应建立培养模式,培养培训师团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的再探讨
一、管理体系是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从汉语的特点出发
(一) 共性还是特性
(二) 如何从汉语特点出发构建教学模式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四、范式还是非范式
五、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再定义
六、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 教学模式的理念
(二) 教学模式的总体设计
(三) 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概述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性质和任务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对象
三、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类型
(一) 演绎型
(二) 归纳型
(三) 综合型
四、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共时与历时
五、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论
(一) 质的研究
(二) 后方法语言教学方法观
(三) 系统论
(四) 动态发展观
第三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定位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间接理论基础
(二) 直接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准备阶段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设计
(一) 研究设计的作用
(二) 研究设计的模式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
(一) 确定研究的问题
(二)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
(三) 研究者的初步理论设想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实施阶段之资料收集
一、资料的种类
二、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
三、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观察
(一) 观察的分类
(二) 不同类型的观察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四、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课堂观察
(一) 课堂观察与教学模式研究
(二) 教学模式研究中的课堂观察
(三) 课堂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通过课堂观察的资料收集范例
一、对学习者的关注
(一) 相关知识背景
(二)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三) 观察方式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五) 观察后的思考
二、学习动机
(一) 相关背景知识
(二) 观察前的准备
(三) 记录方式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五) 观察后的思考
三、学习者的水平
(一) 相关背景知识
(二) 观察前的准备
(三) 记录方式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五) 观察后的思考
四、课堂里的文化因素
(一) 相关背景知识
(二) 观察前的准备
(三) 记录方式
(四) 观察的具体步骤
(五) 观察后的思考或讨论
第四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资料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
二、资料的深入分析
(一) 深入分析的任务
(二) 深入分析的工具
第五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束阶段
一、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构建
(一) 教学模式研究中的理论性质
(二) 理论的构成
(三) 理论提升的方式
二、国际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结果的呈现
(一) 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
(二) 研究结果的写作
第六节 国际汉语教学模式评价
一、教学评价与教学模式评价
二、教学模式评价的对象
三、评价标准
四、评价方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本文编号:3182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18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