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互涉理论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4 11:55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中古诗词教学,以文本互涉理论为切入点。选择该课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源于笔者对古诗词的喜爱,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反思,希望能够借助文本互涉理论来为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绪论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文本互涉理论的研究现状,国内关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文本互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目标、方法。第一部分揭示了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本文从问卷调查出发,揭示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喜爱程度、学习现状及教师的教学现状,从学生、教师、教材编写等方面分析古诗词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部分简述文本互涉理论,探究其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借鉴意义。广义的文本互涉指的是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涉及多个领域。狭义的文本互涉指的是某个文本确切的出现在另一个文本之中,本文仅立足于文学领域,研究狭义的文本互涉理论。论文从文本互涉理论的解构主义方向及诗学方向出发,梳理该理论的缘起及流变,进而归纳出文本互涉理论的主要观点。将文本互涉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互文”,及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1. 学生自身的解读能力较弱
2.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和古诗词理论修养不足
3. 教材编写不尽合理
二、 文本互涉理论对古诗词教学的借鉴意义
(一) 文本互涉理论概述
1. 文本互涉理论的缘起和流变
2. 文本互涉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 文本互涉与中国古代文论比较研究
1. 文本互涉与“互文”
2. 文本互涉与“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三) 文本互涉对古诗词教学的独特价值
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实现感官的唤醒
2. 帮助学生加强古诗词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引领学生探寻古诗词的隐秘意义,实现深度阅读
4. 鼓励学生多维度审视作品,促进多元解读
三、 文本互涉在古诗词中的具体呈现
(一) 文本互涉的类型
1. 引用
2. 仿作、戏拟
3. 合并、粘贴
(二) 文本互涉在古诗词中的体现
1. 引用
2. 化用
3. 用典
4. 意象
四、 文本互涉理论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 类比联想,专题研讨
1. 运用头脑风暴法,以意象为焦点开展相似联想
2. 运用归纳法,多角度类比同题材诗作
(二) 互文实证,还原语境
1. 运用步步追问法,促使学生还原典故
2. 运用层层质疑法,促使学生还原引语
(三) 互文对比,参校对照
1. 以意象为抓手对比不同诗作的风格
2. 化用之作与原作的对比
(四) 学以致用,迁移能力
1. 以教材为母本,链接高考古诗词鉴赏
2. 以赏促写,重构文本
五、 文本互涉下的古诗词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适当引入互涉文本,避免主次颠倒
(二) 切忌脱离文本,避免多元无边
(三) 考虑学生和教师的阅读视野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氓》课例赏鉴[J]. 姜珠,李树泽. 语文教学通讯. 2012(Z1)
[2]《采薇》课例赏鉴[J]. 张继辉,卢军良,张玉新. 语文教学通讯. 2012(Z1)
[3]文学文本中互文性的意义网络及其理论价值[J]. 葛丽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4]语文课堂互文性阅读教学的构建[J]. 刘英.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4)
[5]“偷”来的世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互文性[J]. 陈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6]互文性理论鉴照下的中国诗学用典问题[J]. 江弱水.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1)
[7]互文性在文学中的意义网络及价值[J]. 苏珊. 中州学刊. 2008(03)
[8]互文文本中隐现的现实[J]. 杨仁敬,林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 辛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互文性新论[J]. 李玉平. 南开学报. 2006(03)
硕士论文
[1]内隐学习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D]. 费兰凤.长春师范学院 2011
[2]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D]. 刘然.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朱雨楠.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知识分类学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万小燕.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诗味说与中学古诗词教学[D]. 曹加忠.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传媒视野下的古诗词阅读教学[D]. 虞建新.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召唤结构与中学语文先秦汉魏六朝诗教学[D]. 汪晓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8
[8]汉字字理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覃冬生.广西师范大学 2008
[9]诗歌模糊性教学探索[D]. 仲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 葛桐.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47049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1. 学生自身的解读能力较弱
2.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和古诗词理论修养不足
3. 教材编写不尽合理
二、 文本互涉理论对古诗词教学的借鉴意义
(一) 文本互涉理论概述
1. 文本互涉理论的缘起和流变
2. 文本互涉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 文本互涉与中国古代文论比较研究
1. 文本互涉与“互文”
2. 文本互涉与“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三) 文本互涉对古诗词教学的独特价值
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实现感官的唤醒
2. 帮助学生加强古诗词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引领学生探寻古诗词的隐秘意义,实现深度阅读
4. 鼓励学生多维度审视作品,促进多元解读
三、 文本互涉在古诗词中的具体呈现
(一) 文本互涉的类型
1. 引用
2. 仿作、戏拟
3. 合并、粘贴
(二) 文本互涉在古诗词中的体现
1. 引用
2. 化用
3. 用典
4. 意象
四、 文本互涉理论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 类比联想,专题研讨
1. 运用头脑风暴法,以意象为焦点开展相似联想
2. 运用归纳法,多角度类比同题材诗作
(二) 互文实证,还原语境
1. 运用步步追问法,促使学生还原典故
2. 运用层层质疑法,促使学生还原引语
(三) 互文对比,参校对照
1. 以意象为抓手对比不同诗作的风格
2. 化用之作与原作的对比
(四) 学以致用,迁移能力
1. 以教材为母本,链接高考古诗词鉴赏
2. 以赏促写,重构文本
五、 文本互涉下的古诗词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适当引入互涉文本,避免主次颠倒
(二) 切忌脱离文本,避免多元无边
(三) 考虑学生和教师的阅读视野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氓》课例赏鉴[J]. 姜珠,李树泽. 语文教学通讯. 2012(Z1)
[2]《采薇》课例赏鉴[J]. 张继辉,卢军良,张玉新. 语文教学通讯. 2012(Z1)
[3]文学文本中互文性的意义网络及其理论价值[J]. 葛丽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4]语文课堂互文性阅读教学的构建[J]. 刘英.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4)
[5]“偷”来的世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互文性[J]. 陈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6]互文性理论鉴照下的中国诗学用典问题[J]. 江弱水.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1)
[7]互文性在文学中的意义网络及价值[J]. 苏珊. 中州学刊. 2008(03)
[8]互文文本中隐现的现实[J]. 杨仁敬,林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9]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 辛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互文性新论[J]. 李玉平. 南开学报. 2006(03)
硕士论文
[1]内隐学习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D]. 费兰凤.长春师范学院 2011
[2]中国古典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D]. 刘然.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朱雨楠.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知识分类学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万小燕.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诗味说与中学古诗词教学[D]. 曹加忠.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传媒视野下的古诗词阅读教学[D]. 虞建新.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召唤结构与中学语文先秦汉魏六朝诗教学[D]. 汪晓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8
[8]汉字字理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覃冬生.广西师范大学 2008
[9]诗歌模糊性教学探索[D]. 仲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 葛桐.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47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24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