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3 20:42
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倡教师间进行团队学习,互助合作,培养合作意识,组建“教学共同体”,使教师从孤立走向合作。然而,教师现阶段的教育研究活动却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系统不能够为教师创造多的较为合理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机会。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教研氛围不够浓厚,活动机会少且不规范。并且教师自身也缺乏课程意识、教学研究意识,教学反思意识、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和茫然。“同课异构”作为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一项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活动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曙光,为教师间搭建起了对话的平台,学习的平台和发展的平台,深受教师的欢迎,被认为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较为有效地一条途径。因此,为了解决现阶段教师教育研究活动和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师的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论文对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1.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1.2 教师现阶段的教研活动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
1.1.3 “同课异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文献综述
1.2.1 “同课异构”研究
1.2.2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同课异构
2.1.2 教师专业发展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群体动力理论
2.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构建
3.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遵循的原则
3.2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
4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学案例比较分析
4.1 两位教师教学内容设计比较分析
4.1.1 教学目标设计比较分析
4.1.2 教学内容处理方式比较分析
4.1.3 重、难点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4.2 两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分析
4.2.1 教师课堂言语互动行为及角色比较分析
4.2.2 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比较分析
4.2.3 教师课堂即时性评价比较分析
4.3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比较分析
5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对象
5.3 调查内容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5.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4.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6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6.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6.1.1 学校重视度不够,推广力度不强
6.1.2 教师参与度不大,参与形式有限
6.1.3 教师满意度不高,参与动力不足
6.1.4 教师行为与理论脱节,行为相对滞后
6.2 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成效的策略探讨
6.2.1 寻求学校的支持与制度保障
6.2.2 提高教师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6.2.3 加强教师间的积极合作与交流
6.2.4 注重专家的有效引领与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同存异”,更应“殊途同归”——同课异构之我见[J]. 邵春燕.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3(05)
[2]浅析“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积极作用[J]. 刘湛梅. 中学时代. 2013(08)
[3]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J]. 孙德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2(03)
[4]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J]. 李连云. 中学教学参考. 2012(20)
[5]“同课异构”促发展[J]. 王更飞. 化学教学. 2012(01)
[6]基于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J]. 吴孝钱.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6)
[7]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现状及启示[J]. 连榕,吴莹莹. 教育探究. 2011(04)
[8]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胡争银. 成才之路. 2011(28)
[9]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有效性的策略[J]. 张树媛.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9)
[10]“同课异构”应遵循的原则[J]. 袁永民,王秀华. 当代教育科学. 2011(16)
博士论文
[1]有效教学研究[D]. 姚利民.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D]. 王婷月.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基于集体备课下的高一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D]. 斯迪瓦.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3]中美化学教师同题异构课个案比较研究[D]. 刘君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研究[D]. 陈爱兰.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新手、成手、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个案比较研究[D]. 常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课堂师生互动的现场研究[D]. 滕秀芹.曲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0002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1.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1.2 教师现阶段的教研活动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
1.1.3 “同课异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文献综述
1.2.1 “同课异构”研究
1.2.2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同课异构
2.1.2 教师专业发展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群体动力理论
2.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构建
3.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遵循的原则
3.2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
4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学案例比较分析
4.1 两位教师教学内容设计比较分析
4.1.1 教学目标设计比较分析
4.1.2 教学内容处理方式比较分析
4.1.3 重、难点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4.2 两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分析
4.2.1 教师课堂言语互动行为及角色比较分析
4.2.2 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比较分析
4.2.3 教师课堂即时性评价比较分析
4.3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比较分析
5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对象
5.3 调查内容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5.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4.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6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6.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6.1.1 学校重视度不够,推广力度不强
6.1.2 教师参与度不大,参与形式有限
6.1.3 教师满意度不高,参与动力不足
6.1.4 教师行为与理论脱节,行为相对滞后
6.2 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成效的策略探讨
6.2.1 寻求学校的支持与制度保障
6.2.2 提高教师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6.2.3 加强教师间的积极合作与交流
6.2.4 注重专家的有效引领与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求同存异”,更应“殊途同归”——同课异构之我见[J]. 邵春燕.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3(05)
[2]浅析“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积极作用[J]. 刘湛梅. 中学时代. 2013(08)
[3]同课异构:教师实践知识习得的有效路径[J]. 孙德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2(03)
[4]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J]. 李连云. 中学教学参考. 2012(20)
[5]“同课异构”促发展[J]. 王更飞. 化学教学. 2012(01)
[6]基于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J]. 吴孝钱.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6)
[7]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现状及启示[J]. 连榕,吴莹莹. 教育探究. 2011(04)
[8]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胡争银. 成才之路. 2011(28)
[9]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有效性的策略[J]. 张树媛.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9)
[10]“同课异构”应遵循的原则[J]. 袁永民,王秀华. 当代教育科学. 2011(16)
博士论文
[1]有效教学研究[D]. 姚利民.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同课异构”比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D]. 王婷月.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基于集体备课下的高一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D]. 斯迪瓦.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3]中美化学教师同题异构课个案比较研究[D]. 刘君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研究[D]. 陈爱兰.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新手、成手、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个案比较研究[D]. 常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课堂师生互动的现场研究[D]. 滕秀芹.曲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00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30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