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探查与研究 ——以“血液循环系统”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2 17:17
在当今教育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则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然而学生在形成科学概念之前是因为日常生活的接触和主观猜测,通过感官、主观想象等形成了大量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经验性知识,一般把这些经验性的知识和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称为前科学概念。从而前科学概念阻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但同时又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基础。本研究以血液循环系统为例,以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命题陈述表、访谈提纲、访谈导图为研究工具,主要通过访谈法探查学生在血液循环系统存在的前科学概念,并分析前科学概念出现的原因,从学生所具有的前科学概念角度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论述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为研究综述,主要对本文的关键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对前科学概念的相似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并对本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为实践研究,对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确定,总结血液循环系统前科学概念,并对学生出现前科学概念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概念转变的教学案例、概念...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概念的界定
2.2.1 科学概念
2.2.2 前科学概念
2.2.3 前科学概念的辨析
2.3 理论综述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最近发展区”理论
2.3.3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3 实践研究
3.1 研究内容的确定
3.2 研究对象的确定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工具
3.4.1 血液循环系统命题陈述表
3.4.2 访谈提纲
3.4.3 访谈导图
3.5 研究结果及分析
3.5.1 血液循环系统前科学概念探查
3.5.2 血液循环系统前科学概念成因分析
3.6 血液循环系统概念转变
3.6.1 “心脏”部分概念转变的教学案例
3.6.2 问卷调查统计及分析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外语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的应用[J]. 何琛,孙维,孙幸成.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J]. 顾宏伟. 现代教育科学. 2008(12)
[3]生物学中的“相异构想”及矫正策略[J]. 邓鹏,丁娟. 生物学通报. 2007(06)
[4]“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J]. 李高峰,刘恩山.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6)
[5]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 王慧.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04)
[6]日常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李建明. 生物学教学. 1999(04)
硕士论文
[1]高中生物呼吸作用前科学概念探查及转变研究[D]. 熊凤娟.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中学生关于水溶液中离子平衡迷思概念的探查[D]. 许凯旋.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概念转变策略在人教版《遗传与进化》中的应用研究[D]. 刘彩虹.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D]. 马春燕.苏州大学 2008
[5]初中生化学前概念及其相异构想成因探析[D]. 杨丽娟.扬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02594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概念的界定
2.2.1 科学概念
2.2.2 前科学概念
2.2.3 前科学概念的辨析
2.3 理论综述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最近发展区”理论
2.3.3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3 实践研究
3.1 研究内容的确定
3.2 研究对象的确定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工具
3.4.1 血液循环系统命题陈述表
3.4.2 访谈提纲
3.4.3 访谈导图
3.5 研究结果及分析
3.5.1 血液循环系统前科学概念探查
3.5.2 血液循环系统前科学概念成因分析
3.6 血液循环系统概念转变
3.6.1 “心脏”部分概念转变的教学案例
3.6.2 问卷调查统计及分析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外语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的应用[J]. 何琛,孙维,孙幸成.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J]. 顾宏伟. 现代教育科学. 2008(12)
[3]生物学中的“相异构想”及矫正策略[J]. 邓鹏,丁娟. 生物学通报. 2007(06)
[4]“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J]. 李高峰,刘恩山.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6)
[5]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 王慧.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04)
[6]日常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李建明. 生物学教学. 1999(04)
硕士论文
[1]高中生物呼吸作用前科学概念探查及转变研究[D]. 熊凤娟.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中学生关于水溶液中离子平衡迷思概念的探查[D]. 许凯旋.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概念转变策略在人教版《遗传与进化》中的应用研究[D]. 刘彩虹.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D]. 马春燕.苏州大学 2008
[5]初中生化学前概念及其相异构想成因探析[D]. 杨丽娟.扬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02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60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