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23:09

  本文关键词: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布迪厄 反思社会学 道德教育


【摘要】:当代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经历了长期的理论思考和积淀之后,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反思性社会学”作出了独到的审视和阐明,成为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近年来,对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代社会中,道德失范现象日益增多,道德教育成效甚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中贯穿着一条道德教育的主线,理清这条主线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深刻反思道德教育的诸多现象,思考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体系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和观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布迪厄在其反思社会学的一系列理论论述中所蕴含的道德观:道德惯习的形成与道德实践的开展是个体德性内化的重要条件;道德语言是教师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文化资本的积聚是个体道德成长必备的教育资源;个体的主动参与是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等。 此外,根据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中蕴含的道德观,对目前中国的道德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道德教育应以促使个体实现道德内化为目标指向;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个体道德成长中的作用;道德教育应正确利用教师权威对个体的积极作用;道德教育应加强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个体真正的道德内化。最后,还从道德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存在的局限,从而更为客观、理性地阐述了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布迪厄 反思社会学 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4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8-9
  • 1.现代社会的诸多不道德现象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质疑与省思8
  • 2.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的道德教育意义8-9
  • 3.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中道德教育思想的系统研究和梳理尚需加强9
  •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9-10
  • 1.反思社会学9-10
  • 2.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10
  • 3.道德教育10
  • (三) 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10-13
  • 1.国外关于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的理论综述11-12
  • 2.国内关于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的研究概述12-13
  • (四) 本研究拟采用的主要方法13-14
  • 1.文献法13
  • 2.比较分析法13-14
  • 一、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理论基础14-23
  • (一)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理论前提14-17
  • 1.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思想的影响14-16
  • 2.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现象学基础16
  • 3.结构主义:一种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社会学范式16-17
  • (二)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理论要旨17-23
  • 1.资本理论17-19
  • 2.场域理论19-20
  • 3.符号暴力教育理论20-22
  • 4.语言、权力及符号权力22-23
  • 二、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蕴含的道德观23-28
  • (一) 对道德“惯习”与道德实践的揭示:布迪厄发生结构主义道德观23-25
  • (二) 对道德语言与符号暴力的解构: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道德教育观25-26
  • (三) 文化资本的积聚:个体道德成长必备的教育资源26-27
  • (四) 个体的主动参与: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27-28
  • 三、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之于道德教育的价值与启示28-35
  • (一)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理论对道德教育的理论价值28-31
  • 1.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对合理构建道德教育目的的启示28-29
  • 2.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对道德教育研究范式的借鉴意义29-30
  • 3.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对学校道德教育评价的启示30-31
  • (二)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对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启示31-35
  • 1.道德教育应促使个体实现道德内化为目标指向31-32
  • 2.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个体道德成长中的作用32-33
  • 3.道德教育应正确利用教师权威的积极作用33-34
  • 4.道德教育应加强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34-35
  • 四、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历史局限:基于道德教育的反思35-36
  • (一) 过分夸大了惯习的作用,具有决定论的色彩35-36
  • (二) 片面夸大了教育的消极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39-40
  • 致谢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唐爱民;;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5期

3 李红满;;语言与符号暴力——多维视野中的布迪厄语言观探索[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4 文军;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5 薛娟;;由道德实践看学校德育——来自布迪厄“实践逻辑”的启发[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6 刘双花;刘烨;;文化资本与教育—布迪厄思想一探[J];大众商务;2009年20期



本文编号:1128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128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