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徽州教育
本文关键词:论近代徽州教育
【摘要】:近代徽州宗族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发展徽州教育的责任,成为近代徽州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近代徽州教育的发展情况大致说来主要有:新式学堂的建立;初等教育中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女子私塾、小学堂等女校的出现;出现了少量的教会学校等。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分类号】:G529;K25
【正文快照】: 明清时期徽州素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之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徽商、徽州教育紧密相连。拥有雄厚财力的徽商热衷教育,徽州教育也孕育出了大批徽州儒商,两者交互作用成为徽州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延至清末、民国,徽商整体衰落,原本源源不断的商业捐助已愈来愈不可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江巧珍;徽州女校述略[J];安徽史学;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仁志;;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的特色[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2 孙静;孙长城;;徽州聚落的人文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尹军,过家兴;对安徽省优秀教练员年龄结构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9年04期
4 解华顶;;论明清徽州宗族对徽州农村思想文化的控制[J];沧桑;2009年01期
5 张安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徽州宗族研究的回眸与展望[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7 陈尚敏;;民间、区域与整合各学科资源——基于清代书院研究视角、方法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彭文兵;杨昊;;“文化生态”视阈下徽州武术文化保护的价值[J];滁州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陈尚敏;;陕甘分闱与清代甘肃进士的时间分布[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10 赵龙;;试析宋代徽州进士的分布特点[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军;影响CUBA教练员执教工作主要能力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连银;明代乡试、会试评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明;浦江“义门郑氏”家庭教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玉功;河南省各级体校篮球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6 曲剧;晚清甘肃进士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8 俞传芳;明清地域商帮与儒学科举[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仁志;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晓东;甘肃明清进士地理分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2 吴霓;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J];中国史研究;1997年03期
3 宋元强;徽商与清代状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保林;;徽州写意[J];文化月刊;2007年03期
2 彭家国;;强化徽州历史文化的创新和开发研究——徽州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5年12期
3 卞利;;徽州文化与徽学漫谈[J];文史知识;2001年11期
4 杨晓民;;魅力徽州——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创作札记[J];电视研究;2004年09期
5 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文化全书》总序[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江平;;徽州,我们的故乡——三代婺源学人的徽州情结[J];江淮文史;2006年05期
7 赵焰;潘成;;千年徽州梦[J];度假旅游;2007年Z3期
8 ;徽州文化小资料[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赵焰;;感觉徽州[J];青年文学;2001年05期
10 ;徽州古街——柏树老街[J];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辉;;《徽州教育》出版[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2 顾伟泉;梁欣;赵凤华;;教育类中国学术期刊计量评价与教育发展态势研究(2001年部分)[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耿学超;;首都教育发展战略[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张超;杨姝雅;何小芹;张京萍;;科研与教育共同促进医院持续性发展[A];第二十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三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沈开艳;刘社建;;2020年前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教育策略探讨[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余达佳;;把发展民族教育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百色地区教育发展问题调查[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7 金久余;;《徽州文化全书》的编撰与出版[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忠斌;;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家庭投资不足的原因及扩大投资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脉贤;;徽州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价值[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维贤;皖赣两省共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N];华东旅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吴江海;徽州文化迈向“活态传承”[N];安徽日报;2009年
3 汪庆元;徽州文化的又一风景[N];安徽日报;2001年
4 安徽大学校长 黄德宽;论徽州文化的现代意义[N];安徽日报;2005年
5 刘伯山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徽州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祁俊;市政府征求非遗传承人意见[N];黄山日报;2010年
7 方静;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N];安徽日报;2006年
8 实习生 向敏 本报记者 何小龙;保护文化生态不能只说不做[N];江淮时报;2009年
9 潘振球;《徽州文化全书》简介[N];安徽日报;2002年
10 户华为;徽州文化的历史定位[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D];厦门大学;2003年
3 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单春艳;俄罗斯教育发展对其国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阳;埃及近代以来教育发展与埃及现代化[D];西北大学;2002年
6 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D];复旦大学;2005年
7 吴仁华;台湾光复初期教育转型研究(1945-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艳贺;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衣晓龙;诗意的家居[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雪梅;教育发展的伦理审视[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2 莫书有;传统与转型:村落宗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炯;湘东泉村宗族的社会结构与变迁[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夏循祥;宗族弱化与村民自治关系研究——以武汉市屏风村为例[D];武汉大学;2004年
5 汪s,
本文编号:1163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16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