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攻击问卷、青少年大五人格特质问卷和生活压力事件问卷,对从广州市整群随机抽取的4所中学的84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青少年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青少年攻击行为在年级、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青少年和师长同伴交往的压力对他们的攻击行为表现影响最为广泛,而神经质、宜人性与外倾性对青少年的攻击也有广泛的预测力。青少年体验到的压力会通过影响神经质、宜人性和严谨性3种特质影响其攻击行为的发生。结论生活压力事件和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宜人性和严谨性在生活压力事件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基础学院;广州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地;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或身体行为[1],并且其指向的对象在知晓的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攻击行为不仅包括了直观的身体攻击,还包括了其他形式,如言语伤害,情感上的敌意情绪等。生活压力事件作为一种外部情景变量,与攻击行为、多动等外化行为问题相联系[2]。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俊;余毅震;;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3期
2 王学臣;场独立性—依存性认知方式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实验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黄雪竹;郭兰婷;唐光政;;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3期
5 彭志启,罗增让;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6期
6 胡心怡;刘霞;申继亮;范兴华;;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7 许碧云,陈炳为,倪宗瓒,黄雪竹;青少年行为、情绪问题与生活事件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8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2期
9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狄敏;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明贵;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祚山,唐加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斌;噪声与认知干扰对反应时的影响及反应时与人格维度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赵石屏;儒学人格理论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骆一,阮昆良,刘敏;大学生创造性人才观及相关因素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郭永玉;关于“人格”的界说及有关概念的辨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7 张丹;施徐景;戴昌钧;;基于人格结构理论的知识员工行为与激励策略研究[J];当代财经;2006年06期
8 张晓丹,李玉荣;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趋势[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高成阁,陈策,王赞利,马现仓,纪术茂;神经症患者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倾向[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郑立新,彭金维,奚燕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伍业光;;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在中国的应用[A];江苏民政医学2000论文资料汇编[C];2000年
3 高成阁;陈策;马现仓;王赞利;纪术茂;;NEO-PI-R及PDQ~(+4)对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倾向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徐东华;杨利纯;谭建存;姜积禄;张琼瑶;刘壮美;;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五因素模式及其动态观察[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唐光政;傅素芬;陈红卫;郭兰婷;黄雪竹;;杭州市和成都市普通中学学生行为和情绪问题跨地区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玲;谭晖;安爱华;王震维;宫志宏;谢静波;;医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东华;杨利纯;谭建存;朱美兰;;用五因素模式测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利燕;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野;3-12岁儿童个性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志坚;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杜健;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王春雷;11-17岁汉族与哈尼族学生认知方式的发展及其与性格特质相互关系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魏峰;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尚清;新世纪职专生人格教育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白丽英;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袁素瑛;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9 杨梅菊;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贾黎斋;中学校长的人格与其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竹,郭兰婷,唐光政,刘协和;青少年自评量表1991版本信度和效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2 杨耀华;应激生活事件与心因性精神障碍[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4期
3 范忠有;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丁新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1期
5 陈虹,姜U,
本文编号:1266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6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