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研究群体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08 12:33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研究群体分析
【摘要】:伴随着西方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引进传播,加之特定时代环境的影响,近代中国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育”之路。到了民国时期,知识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更使得乡村教育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从事乡村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也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涌现出来,最终汇聚成民国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乡村教育研究群体。他们还依据自身的学习背景、所处环境等因素,明确不同的研究旨趣,凭借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乡村教育展开深入、细致、透彻的研究,最终将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借以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所以,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研究群体无论在教育发展史上,还是在学术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贡献。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就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学术价值。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近代乡村教育的话语体系形成的分析以及对近代乡村教育思潮发展演进的评述,以宏观的视角来揭示伴随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研究群体的时代特征;第二部分是通过地域构成、学历结构和内在关系等群体基本要素的分析,以揭示乡村教育研究群体的基本来源和构成情况;第三部分是再现这一群体从事研究的公共活动空间,包括隐性空间——学校团体和显性空间——公共传媒;第四部分是论述乡村教育研究群体的学术旨趣,以展现这一群体所从事的乡村教育研究的内容和特点;第五部分是乡村教育研究群体所选择的研究方法的论述,包括文献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并指出这些方法在乡村教育研究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研究群体与当时社会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形成对这一群体比较完整的认知,突出这一群体在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位置。既尝试揭示这一群体的一般情况,如地域构成、学历结构、活动空间等基本信息,也尝试揭示他们在乡村教育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所倾向的旨趣,所形成的理论,所运用的方法,以及他们的努力所产生的影响和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2 巴战龙;;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的回顾与评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3 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4 苗春德,张光辉;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现代教育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王奇生;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6 仇乃桐;方与严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7 张智峰;;中华乡村教育社诞生始末[J];生活教育;2010年07期
8 王如才,李德恩;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J];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04期
9 吴晓朋;蒋超群;;民国时期的乡村师范教育——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杨茂庆;;民国时期留学生与乡村教育实验——以河北定县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冰;民国人物分布特点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66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6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