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位育:学校教育中的本土知识传承之思
本文关键词:回归位育:学校教育中的本土知识传承之思 出处:《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位育是旨在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教育,本土知识以其"人文性、授权性、境遇性"特征在位育教育理念下获得合法授权。学校本土性的丧失、教育目的的偏移、本土课程的缺失致使位育式微。学校教育应释放本土知识活力、树立位育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本土知识课程,促进本土知识传承,实现学校教育回归位育之道。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位育:本土知识合法化的基础知识的合法化,即为知识传承授予权力。原始社会神话知识型、古代社会形而上知识型、现代社会的科学知识型至后现代文化知识型的三次知识转型,每一次转型无疑都是对一种知识型合法性的确认。教育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加工者、创造者,教育理念无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河清;民族──“我出生”之地[J];读书;1999年04期
2 海路;滕星;;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娜木罕;;民族学校对学生认知特点及本土知识的应然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久奎;胡剑;;试述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新课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邬惠;;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程改荣;;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黄翠芳;;浅谈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6 邓卫华;蒋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4期
7 董根明;;能力为本,通识为基,人文为魂——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曲佳;何朝峰;;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缄默知识探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9 李兵;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10 兰莹萱;;时代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潘懋元;陈兴德;;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国际视野中的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宋兵波;;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试论“重新认识”教育思想史的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蔡剑兴;;试析斯宾塞的科学知识价值观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程龙梅;;构筑德育对话课堂:增强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5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7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韩明华;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9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华梁;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滨;基于ASP的家教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帅敏;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余晓菊;Web2.0环境下的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蓁;基于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尚朝;中小学教师在线专业发展平台分析及框架设计[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靳玉乐;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2 赵北扬;;社区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肃南二中和勐罕镇中学的个案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远;论课程现代化的四个层面与时序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胡庆芳,程可拉;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及其推动下的教学创新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陈炉山,李尚群;科学创造的课程论意义[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6期
4 张晓丹;影响英语课程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赵丽荣;;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王冬桦;素质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朱进忠;开设“纺织温湿度”课程的实践[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8 陈超君;因材施教 重在实践——《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法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9年02期
9 罗婉文;试论皮亚杰的活动教学理论对活动课程建设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韩立夫;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教育[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温伟明;;自主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玉国;;“离土”视域下中国乡村教育问题考察——兼论乡村教育之人文重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课改动态[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知识转型与基础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记者 苏军邋通讯员 阮惠俐;“南北”学生同享优质教育[N];文汇报;2008年
4 仇逸 刘丹;寒假归来,不查作业不考试[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卢 斌;项目校:信息化教育的成功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孙乐明 郭树护;农民免费读农村大学[N];海南日报;2006年
7 ;打造教育品牌适度超前发展[N];文汇报;2005年
8 孟知行;考分能否转让第三方?[N];解放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海英;协商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4 刘军;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小华;课程之于主体的生成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红明;克什克腾旗教师进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泽林;分科教学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方梅;学校反毒品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邓晓荣;基于网络的培训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曹东燕;信息时代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课程教学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乔东华;寻求中国人的位育之道[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可可;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19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19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