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利他行为调查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调查分析 出处:《校园心理》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对大学生利他意愿和利他行为进行调查和比较。方法采用自编利他意愿和利他行为问卷,对8个专业学生进行整群施测。结果①大学生愿意在不同情境下帮助他人的比率很高(57.7%~89.3%);88%的大学生利他动机是纯粹利他性质的。②利他意愿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只是在F6(如果有人遇到危险或困难,周围很多人无动于衷,你愿意提供抢救或帮助吗?)这一巨大压力情境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9,P0.05)。③在较大压力的情境下,党员的利他意愿显著高于非党员。结论大学生利他行为非常普遍,而且多数是纯粹利他性质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是否实施受到情境和个人特征的影响;党员比非党员更愿意帮助他人。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altruistic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the self-made altruism and altruistic behavior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carry out a whole group of 8 professional students. Results (1) college students were willing to help other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57.7%~89.3%); 88% of College Students' altruistic motives were purely altruistic. (2)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altruistic willingness is not obvious. It is only in F6 (if someone is in danger or difficulty, many of you are indifferent, are you willing to provide rescue or help?) this great pressure situation h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11.19 P0.05). (3) in the situation of greater pressure, the altruistic intention of the party member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 party members. Conclusion altruistic behavior is very comm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most of them are purely altruistic.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altruistic behavior is implemented is influenced by situation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Party members are more willing to help others than non party members.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大部分学者把无私地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ur),利他行为是动机最高的助人行为,是为了使他人受益,却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①必须对他人有利;②必须是自愿的;③行为必须是有意识且有明确目的;④所获得利益必须是行为本身;⑤不期望有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虹;商磊;聂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许加明;;城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差异的初步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牛巨龙;田爱民;;加强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05期
4 杨利利,许燕;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湘晖;;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4期
2 程勋;;大学生“延缓偿付期”内的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3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4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5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6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7 陶维东;严燕静;;喝含糖饮料对金钱表征和金钱捐献意向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1期
8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10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李舒蕊;“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显亮;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滢;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琛;大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胡卓;大学生自我构念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湘晖;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38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3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