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融合教育推动下的课程调整
本文关键词:试论融合教育推动下的课程调整 出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融合教育课程是融合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重点。在融合教育的推动下,美国等实施融合教育的先驱国家对融合取向的课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以此为背景,对课程调整的产生、概念、类型、实施原则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中总结出在普通教室中实施课程调整的实践意义,以期对我国随班就读课程改革起到一定推进作用。
[Abstract]:Integration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and also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pioneer countries in implementing integration education have deeply discussed the curriculum of integration orientation and accumulated 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takes this as the background to the emergence, concept and type of curriculum adjustmen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adjustment in ordinary classroom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课程调整产生的背景美国人权运动的推动使许多残疾儿童从养护机构、特教学校、特教班进入到普通学校的融合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其平等受教育权愈加受到重视。随着国外教育界对融合教育的推广,国内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1988年,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兆信;李远煦;万荣根;;“去内卷化”:融合教育的关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2 黄兆信;潘旦;万荣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概念、内涵及实施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8期
3 郭丽莹;黄兆信;;校本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J];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4 谢世腰;;融合教育在武汉[J];人民教育;2009年11期
5 张新立;胡来林;;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程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6 刘吟;;社区教育介入流动人口子女融合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6期
7 吕卫东,岳丽;融合教育应尊重残障学生的心理需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8 湛卫清;;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10期
9 盛勇敏;;农村学校对外来民工子女实施融合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4期
10 ;武汉市探索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融合教育”[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彬;;小初衔接——六年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唐燕;;结合学生绘画——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湛东;;浅谈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仲剑峰;;试论常熟地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雷进生;;青年教师是民中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浅谈我的“师徒帮带”的三点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7 ;深化教育改革 建设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8 施虹冰;李小丽;;刍议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范学敏;;走校本培训之路,促教师专业成长[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潘克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凯文;有感于拖堂[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徐小平;树立“健康第一”新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记者 朱振岳;浙江融合教育将他乡变家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什么样的课是优质课[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周晓东;课业,挥之不去的沉重?[N];江淮时报;2005年
6 编译 李茂;美国统一课程标准定稿[N];中国教师报;2010年
7 高子阳;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考(上)[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高子阳;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考(下)[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李建平;从“大纲”到“标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陈 京;教材:需要用课程意识来整合[N];中国教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8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敏;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洁;从“缺失”的角度看课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纪德奎;任务型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丁道勇;正式课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彭婷;对美国职前普通小学教师对融合教育所持态度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廖鹰;教科书如何充分地体现课程标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晓燕;国内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程仙平;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雷;学业评价和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模式与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伟;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邓金霞;美国性教育课程标准和初中通用版教材《Health&Wellness》(性教育部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96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9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