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在教育中的发展及现实反思
本文关键词:标签理论在教育中的发展及现实反思 出处:《教育观察》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标签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说明社会越轨现象的一种理论,随后在教育领域内得到了发展与借鉴。标签理论给如何看待学生的越轨行为,如何看待和对待越轨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对问题学生去标签化。而教师期望效应和赏识教育的兴起,又很好地阐释了正面的标签对学生学业和发展的驱动效应。
[Abstract]:The label theory is a kind of theory used by social psychologists to illustrate the social cross - track phenomenon ,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referen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
【作者单位】: 塘沽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浦口实验小学;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标签及社会标签理论标签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后被引申与扩大为对人或事物的一个等级性或总体性的判断和标定。从性质上看,标签可划分为正标签与负标签,正标签即正面性的评价与判断,如“乖孩子"“聪明的孩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连友;刍论学校教育中的“标签效应”[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3期
2 吴永军;对教育评价的若干社会学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张弘;;论行政机关侵犯公民非法利益的诉讼衡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张晶;解立;;论犯罪的认识与评价标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罗兴根;教育平等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两种态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朱理;;论我国行政价值的失范与重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孙志飞;;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司诺;;从功能主义教育观看中学语文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清利;;私权与公权界限模糊领域的司法选择[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2 冯薇;周晓唯;;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周晓唯;冯薇;;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季苹;;美国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孙俊三;谢丽玲;;论西方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吴有富;;促进贵州民族高校建设的几点思考[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叶萍;;浅议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的问题——基于对教育资源的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扈海鹂;;中国后农业税时代的“非同质性”农民[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红霞;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8 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姜一蕾;关于在义务教育中实施市级统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轶群;新时期的知识产权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玉桂;转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9 周铁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谷立平;论互联网“人肉搜索”的社会责任缺失[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丽君;;标签理论与学校教育——读《标签理论对理解学校教育过程的贡献》[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龚雪;余景丽;;学生越轨行为的形成机制与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3 宋旭;刘旭;;标签理论映射下的教育评价[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6期
4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3期
5 郭文利;研究学生心理 关爱问题学生[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年01期
6 吴剑;;慎重安排问题学生的座位[J];学校管理;2008年05期
7 周密;;让每个学生都满怀信心上路[J];四川教育;2009年Z2期
8 姜平;汪端红;;“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1年Z2期
9 马小平;;如何给学生以普遍关注?[J];教育科学论坛;2003年07期
10 罗义安;;为何要学生“出洋相”呢?[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爱昕;;越轨行为与大学生心理[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杨旦凤;;一个“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程本洪;;浅谈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4 王柏根;王强;卢菁菁;王月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的正性作用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继重;宋彩玲;;1049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印;;浅析对学源性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朝英;沈鹤军;;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8 王翠珍;;谈后进生转化工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范群;;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丽;;重视心理健康 让学生快乐成长[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临泽县城关小学 张顺云;善待“问题学生”[N];张掖日报;2006年
2 王发明;浅析“问题学生”的心理及其转化[N];甘肃日报;2005年
3 蒋夫尔;不妨把“试学协议”改为“帮助协议”[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见习记者王璐;“魔鬼训练”让孩子“着魔”[N];大众卫生报;2008年
5 何柳;英国有个“小煞星”,把校园闹得鸡犬不宁[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高进;“问题学生”的教育[N];西藏日报;2003年
7 李骏鸣;武陟县教师牵手“问题学生”[N];焦作日报;2005年
8 陈梅;“问题生”的出路何在?[N];锦州日报;2008年
9 葛安英;走出问题学生教育的“迷宫”[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李劭强 (南京 高校教师);“差生”不是用来淘汰和教训的[N];华夏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福侠;问题学生污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莹;问题学生污名经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星娜;“问题学生”在探究学习与常规学习中的差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肖聆伊;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秦晓玲;社会排斥与自我内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6 龚雪;“问题学生”越轨行为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反思[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丽平;问题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翠兰;师生互动中问题学生的社会建构探析[D];鲁东大学;2008年
9 谢彦波;论道德越轨与学生的道德生长[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陈太忠;隐蔽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96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9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