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家庭抚养形式对幼儿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0 19:09

  本文关键词:家庭抚养形式对幼儿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 出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抚养形式 隔代抚养 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


【摘要】:现在,儿童的家庭抚养形式日趋多元化。基于幼儿家庭抚养形式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幼儿的家庭抚养形式中,父母抚养仍为最主要的抚养形式,隔代抚养次之,共同抚养与其他抚养所占比例较小;幼儿的家庭抚养形式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幼儿的同伴接纳与教师接纳不存在抚养形式的差异。
[Abstract]:At present, the forms of children's family support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Based on the form of infant's family car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eer relationship of children with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 of children's family care. Parental support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maintenanc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maintenance, the proportion of co-maintenance and other maintenance is small; 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peer acceptance and teacher acceptance.
【作者单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一、研究综述随着妇女大量投入就业市场,双薪家庭日渐增多,很多父母亲由于各种原因已不能完全担负起照顾子女的重任,因此,儿童的家庭抚养形式也日渐多元。北京师范大学的伍新春教授在第一届两岸三地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分论坛报告上提出,当今儿童家庭抚养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康晓霞;;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培养对策[J];甘肃教育;2006年14期

2 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3 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连云;小学儿童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学业成就与孤独感的关系[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吴玲;亲子关系结构下的家长教养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6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7 辛世敏,郝春东;儿童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8 赵雷;;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9 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10 王建新,刘兰花,褚会英;不同类型家庭中学生行为问题状况调查[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刘昭阳;;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研究综述[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野;3-12岁儿童个性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年晶;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杨牡娟;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妮;9-11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洁琴;10-13岁儿童意图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曾淑军;语言教育与社会区隔的生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4期

2 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2期

3 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4 侯静,陈会昌;依恋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5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6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3期

7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8 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1期

9 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10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小群;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2 曾守锤,吴华清;论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心理和社会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年S3期

3 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4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卢国;李丹;;不同同伴关系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与其心理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宁雪华;花蓉;胡义青;;国内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的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6期

7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吴寒冰;秦兴艳;施光艳;肖娟;;非指导性团体游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10 孙德君;裴亮;刘爱书;;某小学277名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毛晓瑞;张日f;;团体箱庭游戏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有效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文;梁楠;;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关系促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艳玲;;隔代抚养对青少年性格影响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张富洪;黄希庭;;6~8岁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熊明生;;身体活动领域青少年儿童的同伴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周宗奎;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3年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小青;邹泓;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格、同伴关系质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侯超;王美芳;张庆;姚利;;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及其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北水;隔代抚养 易致儿童心理疾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陈福新;隔代抚养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3 郭夏生 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汕尾日报;2011年

4 欧阳炜;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很朦胧[N];深圳特区报;2006年

5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高文斌;子不教,父何“过”?[N];健康报;2011年

6 ;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N];中国妇女报;2002年

7 陈会昌;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李莉(作者单位:廊坊市一幼);幼儿园要重视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N];廊坊日报;2006年

9 胥晓琦;亲子“依恋”宝宝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晓燕;汉语自闭症幼儿语言发展和交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杜燕红;儿童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若飞;社会控制论视角下的教育与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娟;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龙红芝;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沐炜;系统家庭治疗技术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立奇;小学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及其与同伴关系、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咸大伟;初中生自我概念及其与同伴关系类型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于璐;中学生亲子沟通、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6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06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