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试论金代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18-01-17 17:00

  本文关键词:试论金代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出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金代 教育 官学 科举


【摘要】:金朝作为女真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金代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教育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代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始终,在呈现确立、繁荣及衰落阶段性发展特征的同时,还颇具民族特色。金代教育走发展本民族教育之路,在建立汉族教育体系和科举体系的同时,还仿汉制建立了女真教育体系和科举体系,且汉、女真两大教育体系和两大科举体系均并行。金代教育丰富了中国教育史的内容,为少数民族政权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Abstract]:The Jin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Jin Dynasty was a period of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education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Jin Dynasty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while showing the establishment,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Also quit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Jin Dynast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way of ethnic education,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n nation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but also imitate the Han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Nu Zhen education system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Han. The education of Jin Dynasty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history and opened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political power education. It has had a profound historical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代教育与科举研究”(11BZS038)
【分类号】:K246.4;G529
【正文快照】: 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基础之上的,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金代教育发展亦是如此。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朝建立初期处于奴隶制阶段,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随着对辽、宋战争的胜利,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开始广泛接触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博泉;金代教育史论[J];史学集刊;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苏鹏宇;;浅论完颜亮改革对契丹人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4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朱海涛;;李冶的数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7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8 吴凤霞;;金代直臣路铎[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9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10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刘培建;新编《全金诗》补正[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官学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高福顺;;辽朝中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5期

3 桑秋杰;高福顺;;辽朝东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高福顺;;辽朝西京地区官学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6期

5 顾吉辰;;宋金科举制度比较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04期

6 张居三;;金代女真进士科[J];文史知识;2007年02期

7 童岳敏;;略论唐代文士隐读修业的私学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童岳敏;;略论唐代文士隐读修业的私学模式[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卢丽琼;;浅议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兴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年02期

10 兰婷;王梅;;金代武举与武学教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凤霞;;金代直臣路铎[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3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4 陈志云;;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5 张德信;;明代科举制度述论[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6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乔幼梅;;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9 林李楠;;清初科举政策与传统社会治理——兼论考试的多重价值与功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丛明宇;“半拉城子”出土完整“金代青砖”[N];哈尔滨日报;2006年

2 ;金源文化 千年文脉余韵长[N];哈尔滨日报;2006年

3 赵铁信;科举制度浅说[N];光明日报;2003年

4 何池;台湾开发时期大陆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的传入[N];闽南日报;2010年

5 何宁生;中国古代促官学法的措施及借鉴[N];光明日报;2002年

6 马洪;中书门下之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程岩 本报记者  唐小清;打击盗掘文物刻不容缓[N];黑龙江日报;2006年

8 吴树国;金代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6年

9 景爱;北京的前身——金中都[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赵世强、李圣哲、高志顺;唐县都亭考古取得重要发现[N];河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金代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洁;金代祭礼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雷;金代吏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夏宇旭;金代契丹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对萍;金代女性政治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路莉莉;隋代科举制度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明;科举制度对海南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裴铁军;金代交钞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潇;金代市场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6 吴伟;科举制与北宋士人阶层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胡晔;金代修史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史韵;仕金汉人与金朝的教育和科举[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荣荣;金代官吏奖惩制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旭东;中国境内金代上京路古城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37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37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