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深化新课改的社会学方略
本文关键词: 新课改 社会学 策略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人们对新课改的态度毁誉参半。超越各种争论,从社会学角度看,要进一步深化新课改,必须做到:强化顶层设计,凝聚课改共识,用发展了的历史观与科学发展观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新课改的重大意义及其价值取向;确立多元视角、广阔的视野和"融通"意识,整合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上厘清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准确把握新课改实践,正确认识新课改中的问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eople's attitude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mixed. Beyond all kinds of arguments, from the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further deepe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must d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condense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be grasped comprehensively and profoundly with the developed view of history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multiple perspectives, broad vision and "fusion" consciousness,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larify some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s theoretically; Accurately grasp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学校生活社会学”成果之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批准号:BHA060034)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2011年正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周年,教育理论界好一阵热闹,对于新课改的争论又一次成为“显学”,尤其是一些质疑、非议甚至诋毁新课改的文章陆续出笼,大有甚嚣尘上、推倒重来、“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虽然,这背后多少反映了一些真实的社会情绪和意向,但对于新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魏万磊;;民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再生》与“再生派”[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3 吴星云;“到民间去”:民国初期知识分子心路[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刘庆乐;略论现代中国广义政治学范式的建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隋新;严芸;;试析李大钊时期的《晨报副刊》[J];东南传播;2008年01期
6 石伟;李洪华;;论影响五四作家的几个因素[J];电影评介;2008年03期
7 刘大禹;;九一八后国民政府集权政治的舆论支持(1932-1935)——以《时代公论》为中心的考察[J];民国档案;2008年02期
8 马逸尘;;近代士人群体消亡辩[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9 何颖;;浅论20世纪初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兴起——时机、思想与人物[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10 朱元元;;新课程实施中部分教师消极对待行为的原因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平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傅光明;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D];河南大学;2005年
7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8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静萍;论老舍和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思维[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坤;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两种写作姿态:“愤青”与“小资”[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松川;痛苦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4年
6 朱彦芳;知识分子使命情怀与小说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雪茹;建国后至六十年代前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立平;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D];华侨大学;2005年
9 张超;论胡适的文学理论与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魏立忠;焦虑:20世纪4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精神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贺菲;;教师个体的课程意识:存在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4 张琳;;现代性:规范、反思、建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J];江海学刊;2006年01期
5 容中逵;;抵制、规避还是适应、胜任?——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教师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5期
6 姜勇;;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7期
7 魏为q,
本文编号:1442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4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