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回归学术传统是教育历史研究方法论研究领域新近出现的发展趋势之一。论文是从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论入手,以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为载体,探索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体系的一种新尝试。 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中国历史研究法》具有丰富和深厚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新民论、社会发展论和趣味美论等。新民论是阐述历史研究的目的的理论,社会发展论是阐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趣味美论构建了一类包含情感、活力和自由,崇尚生命和生活之美的理想人格。《中国历史研究法》还具有一套值得借鉴的历史研究方法体系,,它包括: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界定了历史的概念,并以此统帅历史研究方法体系;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论述了历史研究的目的,使历史研究具有操作上和理论上的方向;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界定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可以作为有益的参照;确定了历史研究的主体及其应具备的素养,可以作为历史研究者及其培养机构提高研究者素养的依据;具有一套系统的思维模式和原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直到现代还为学者们所运用和提倡。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不同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特点,包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五维度的框架和“三步”的步骤。西方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不同于上述二者的特点在于科学与人文的信念、辐合—分散的思维模式、二维度的框架和“四步”的步骤。二者都有值得坚持和吸收之处。我们要做的是结合三者方法体系的优点,建立一种更为完善的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体系。论文最后提出了建立新的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建议:建议发扬《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理论内涵,夯实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建议坚守和而不同的信念,使教育历史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建议整合多元的教育历史研究目的,使之具有从一般到具体的层次性;建议借鉴不同思维模式的优点,倡导开放的思维;建议以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为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建议将历史研究者的素养纳入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体系;建议借鉴西方通过“四个步骤”研究教育历史,灵活采用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具体研究方法。
【关键词】:教育历史研究 方法 教育问题 科学 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22
- 1.2.1 《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12-17
- 1.2.2 “教育历史研究方法论”研究17-22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2-23
- 第2章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具体内容23-39
- 2.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简介23-24
- 2.2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理论内涵24-26
- 2.2.1 新民论24-25
- 2.2.2 社会发展论25
- 2.2.3 趣味美论25-26
- 2.3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体系26-39
- 2.3.1 界定历史的概念26-28
- 2.3.2 确定历史研究的目的28-30
- 2.3.3 界定历史研究的范围30-31
- 2.3.4 确定历史研究的主体31-32
- 2.3.5 端正历史研究的态度32-33
- 2.3.6 历史研究的的基本素养33-34
- 2.3.7 历史研究的思维模式——系统34-35
- 2.3.8 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35-39
- 第3章 《中国历史研究法》与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比较39-53
- 3.1 比较的对象、理由、目的和维度39
- 3.2 比较的详情39-53
- 3.2.1 信念:科学、人文、美和历史唯物主义39-41
- 3.2.2 目的:供人资鉴、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41-43
- 3.2.3 思维模式:系统科学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和辐合—分散思维43-46
- 3.2.4 框架:六维度、五维度和三维度46-48
- 3.2.5 步骤:“三步”和“四步”48-53
- 第4章 《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53-70
- 4.1 理论内涵的发扬53-56
- 4.1.1 个性圆满发达之人——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灵魂53-54
- 4.1.2 趣味人格——教育历史研究者的生命内涵54-55
- 4.1.3 社会发展论——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一55-56
- 4.1.4 心理分析——教育历史研究方法中新的分析途径56
- 4.2 人、真理、美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而不同的信念56-57
- 4.3 不同层次目的的整合57-60
- 4.3.1 教育历史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57-58
- 4.3.2 整体研究、问题研究和探寻规律的结合58-59
- 4.3.3 多元的具体目的:借鉴、预测和检验59-60
- 4.4 开放的思维和严谨的态度60-62
- 4.5 对完善教育历史研究方法框架的建议62-64
- 4.5.1 以基本概念作为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62
- 4.5.2 以范围圈定教育历史研究方法62-63
- 4.5.3 教育历史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素养63-64
- 4.6 对做好每一步骤的建议64-70
- 4.6.1 培养个性圆满发达之人——确立课题的根本依据64-65
- 4.6.2 根据问题的性质全面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65-66
- 4.6.3 基于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上有根据地鉴别史料66-67
- 4.6.4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史料67-69
- 4.6.5 撰写结构严谨而具有美感的教育历史研究报告69-70
- 结论70-73
- 参考文献73-78
- 致谢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士;;梁启超学术讨论会论点综述[J];学术研究;1987年01期
2 胡逢祥;;梁启超史学理论体系新探[J];学术月刊;1986年12期
3 周妤,王梅兰;梁启超史料观初探[J];求索;2003年05期
4 陈丰;;不谋而合——“年鉴派”和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J];读书;1993年12期
5 梁俊涛,刘征;梁启超眼中的史家素质述论[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6 石莹丽;;从梁启超论史家“四长”看史学的客观性[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石莹丽;;梁启超对心理史学的具体贡献[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8 吕琰;;梁启超与近代史学的“科学方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易胜;黄跃红;;论梁启超的学术思想[J];求索;2007年03期
10 ;“年鉴派”和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2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翟广顺;;陶行知与毛泽东:历史的机缘和邂逅——纪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4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5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6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文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D];湖南大学;2012年
3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5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8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9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对现代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2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