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2-02-19 01:14
以雅安地震极重灾区芦山县的542名中学生为被试,在地震发生3.5年后,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测查被试的共情能力,并在震后4.5年采用感恩问卷、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测查被试的感恩、社会支持、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和亲社会行为,从追踪的视角考察地震后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PTG)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共情可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可分别通过感恩、社会支持和PTG的中介进行;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感恩经社会支持、感恩经PTG、社会支持经PTG、感恩经社会支持再经PTG的链式中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这一发现提示,未来的创伤后心理辅导工作应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文章来源】:心理学报. 2020,52(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问题提出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创伤暴露程度问卷
2.2.2 利他主义信念量表
2.2.3 人际反应指数量表
2.2.4 感恩问卷
2.2.5 社会关系网络问卷
2.2.6 创伤后成长问卷
2.2.7 亲社会行为问卷
2.3 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创伤暴露、利他信念、共情、感恩、社会支持、PTG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
3.2 感恩、社会支持和PTG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与影响因素——汶川地震后的10年探索[J]. 王文超,伍新春,周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J]. 王文超,伍新春,田雨馨,周宵.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1)
[3]社会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来自雅安地震后小学生的追踪研究[J]. 周宵,伍新春,王文超,田雨馨. 心理学报. 2017(11)
[4]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丁凤琴,陆朝晖.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5]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J]. 安媛媛,李秋伊,伍新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6]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 心理学报. 2014(10)
[7]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8]中小学生的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介和调节效应[J]. 伍新春,张宇迪,林崇德,臧伟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6)
[9]大学生的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J]. 孙炳海,苗德露,李伟健,张海形,徐静逸.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05)
[10]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J]. 张庆鹏,寇彧. 社会学研究. 2011(04)
本文编号:3631912
【文章来源】:心理学报. 2020,52(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问题提出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创伤暴露程度问卷
2.2.2 利他主义信念量表
2.2.3 人际反应指数量表
2.2.4 感恩问卷
2.2.5 社会关系网络问卷
2.2.6 创伤后成长问卷
2.2.7 亲社会行为问卷
2.3 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创伤暴露、利他信念、共情、感恩、社会支持、PTG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
3.2 感恩、社会支持和PTG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与影响因素——汶川地震后的10年探索[J]. 王文超,伍新春,周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J]. 王文超,伍新春,田雨馨,周宵.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1)
[3]社会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来自雅安地震后小学生的追踪研究[J]. 周宵,伍新春,王文超,田雨馨. 心理学报. 2017(11)
[4]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丁凤琴,陆朝晖.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5]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J]. 安媛媛,李秋伊,伍新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6]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 心理学报. 2014(10)
[7]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8]中小学生的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介和调节效应[J]. 伍新春,张宇迪,林崇德,臧伟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6)
[9]大学生的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J]. 孙炳海,苗德露,李伟健,张海形,徐静逸.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05)
[10]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J]. 张庆鹏,寇彧. 社会学研究. 2011(04)
本文编号:3631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6319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