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留守儿童现象为社会广为关注,了解留守儿童成长为大学生后的心理特点与状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留守儿童现象在国内较为突出,国外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对国内以“留守”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在对国内外有关自我妨碍和应对方式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赣州三所高校的学生为被试,使用《自我妨碍行为倾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两个研究工具,采取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以了解留守儿童成长为大学生之后,他们曾经的留守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从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几个角度,提出对“留守”的教育启示,为目前仍处于留守的儿童以帮助。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分析,探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在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上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自我妨碍在人口学变量中的是否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中的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具有留守经历与人口学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应对方式自责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中的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否具有留守经历在与年级交互时表现出主效应;是否具有留守经历在与学历交互时两者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 (4)应对方式求助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中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5)应对方式幻想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与留守交互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6)应对方式退避因子是否具有留守经历在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交互时主效应显著,且与性别变量的交互作用也显著。 (7)应对方式合理化因子在是否具有留守经历与人口学中性别、专业变量进行交互时表现留守的主效应;是否具有留守经历在与人口学变量中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变量进行交互时,人口学变量和留守均表现出主效应,但却未表现出交互效应。 (8)在留守经历条件下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留守经历 自我妨碍 应对方式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第1章 文献综述8-18
- 1.1 自我妨碍研究8-12
- 1.1.1 自我妨碍的界定8
- 1.1.2 自我妨碍的表现形式8-9
- 1.1.3 自我妨碍的动机理论9-10
- 1.1.4 自我妨碍的影响10-12
- 1.1.5 自我妨碍的干预研究12
- 1.2 应对方式研究12-18
- 1.2.1 应对与应对方式12
- 1.2.2 应对方式的分类12-13
- 1.2.3 应对方式的相关理论13-16
- 1.2.4 国内外应对方式现有研究16-18
- 第2章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18-21
- 2.1 研究目的18
- 2.2 研究意义18-19
- 2.2.1 理论意义18
- 2.2.2 实践意义18-19
- 2.3 研究对象19
- 2.4 研究工具19-20
- 2.4.1 自我妨碍量表19-20
- 2.4.2 应对方式量表20
- 2.5 研究程序20
- 2.6 数据处理20-21
- 第3章 研究结果21-28
- 3.1 自我妨碍多因素方差分析21
- 3.2 应对方式多因素方差分析21-26
- 3.2.1 问题解决因子多因素方差分析21-22
- 3.2.2 自责因子多因素方差分析22-23
- 3.2.3 求助因子多因素方差分析23-24
- 3.2.4 幻想因子多因素方差分析24
- 3.2.5 退避因子多因素方差分析24-25
- 3.2.6 合理化因子多因素方差分析25-26
- 3.3 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关系模型研究26-28
- 第4章 分析讨论28-34
- 4.1 自我妨碍与留守的分析28
- 4.2 应对方式与留守的分析28-32
- 4.2.1 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因子与留守的分析28-29
- 4.2.2 应对方式自责因子与留守的分析29-30
- 4.2.3 应对方式求助因子与留守的分析30-31
- 4.2.4 应对方式幻想因子与留守的分析31
- 4.2.5 应对方式退避因子与留守的分析31-32
- 4.2.6 应对方式合理化因子与留守的分析32
- 4.3 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关系模型分析32-34
- 第5章 对“留守”的教育启示34-37
- 5.1 社会关照,加强政策支持34
- 5.2 家庭关爱,优化成长环境34-35
- 5.3 学校关心,温暖孤独心灵35-36
- 5.4 自我关注,完善个体人格36-3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37-39
- 6.1 结论37
- 6.2 本研究的不足37
- 6.3 研究展望37-39
- 附表:人口学变量与留守两因素方差分析表39-46
- 附录46-49
- 参考文献49-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菊;褚跃德;王英春;;大学生运动员压力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2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晓东,袁冬华,孟威佳;国外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进展[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4期
4 谭先明,王玉昕;体院大学生自尊、个性、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刘玉新;张建卫;;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邵华;刘晓明;赵金波;;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应对策略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肖凤秋;;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9 牟海萍;;大学生自尊水平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陈晓康;;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干预[J];教育探索;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恒;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曹亚杰;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先明;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姜婷娜;大学生乐观与应对方式、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袁洁;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应对方式、抑郁、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高辉;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丽君;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安容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网络、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蒋燕宾;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8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