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家庭作为个体最初成长的环境,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依恋最初是形容在婴幼儿与照看者母亲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它的形成取决于母亲的抚养质量。亲子依恋是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预测变量,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Bowlby,1973)。个体到了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急剧发展,他们有强烈摆脱成人束缚独立发展的愿望,却仍需要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这个阶段,个体依恋的对象逐渐发展到同伴。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青少年的依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以及青少年依恋对应对方式和抑郁症状的影响作用,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依恋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问题,为建立较为完善的依恋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365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抑郁量表(SD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 1.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抑郁症状较为乐观。 2.从整体上看,母亲的依恋质量高于父亲和同伴依恋质量。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存在性别差异,父亲依恋在家庭类型上存在差异。青少年不同的依恋类型在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求助维度、抑郁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中的发泄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问题解决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纪差异,幻想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家庭类型间的差异。青少年抑郁症状仅在家庭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3.青少年的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对应对方式的预测程度不同。父亲依恋对问题解决和求助的应对方式预测力最强,其次是母亲依恋;同伴依恋对退避和发泄的应对方式预测力最强。
【关键词】:青少年 依恋 应对方式 抑郁症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9
- 1、文献综述9-21
- 1.1 依恋的研究综述9-13
- 1.1.1 依恋的定义9-10
- 1.1.2 依恋研究的发展10-13
- 1.1.3 依恋理论13
- 1.2 抑郁的研究综述13-16
- 1.2.1 抑郁的定义13-14
- 1.2.2 抑郁的理论14-15
- 1.2.3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相关研究15-16
- 1.3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16-18
- 1.3.1 应对方式的定义16-17
- 1.3.2 应对方式的分类17-18
- 1.3.3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18
- 1.4 依恋的相关研究18-21
- 1.4.1 依恋研究现状18-19
- 1.4.2 依恋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19-20
- 1.4.3 依恋与抑郁症状相关研究20-21
- 2、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21-23
- 2.1 问题提出21
- 2.2 研究意义21-23
- 2.2.1 理论意义21
- 2.2.2 实践意义21-23
- 3、研究程序23-26
- 3.1 研究目的23
- 3.2 研究对象23-24
- 3.3 研究工具24-25
- 3.3.1 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24
- 3.3.2 抑郁量表 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4
- 3.3.3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24-25
- 3.4 施测方法25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25-26
- 4、结果26-34
- 4.1 青少年依恋、抑郁症状及应对方式的现状26-28
- 4.1.1 青少年父母依恋及同伴依恋现状分析26
- 4.1.2 青少年抑郁症状现状26-27
- 4.1.3 青少年应对方式现状分析27-28
- 4.2 青少年依恋、抑郁症状及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28-30
- 4.3 青少年依恋与应对方式和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30-34
- 4.3.1 青少年依恋与应对方式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30-31
- 4.3.2 青少年不同依恋类型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31
- 4.3.3 青少年依恋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31-32
- 4.3.4 青少年不同依恋类型抑郁症状的差异分析32-33
- 4.3.5 青少年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33-34
- 5、讨论34-38
- 5.1 青少年依恋概况34-35
- 5.2 青少年母亲依恋、父亲依恋与同伴依恋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35
- 5.3 青少年抑郁症状现状35-36
- 5.4 青少年应对方式现状36-37
- 5.5 青少年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37
- 5.6 青少年依恋类型与抑郁症状的关系37-38
- 6、结果与建议38-40
- 6.1 研究结论38
- 6.2 研究不足38
- 6.3 研究建议38-40
- 参考文献40-43
- 附录43-47
- 后记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师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2期
2 孟沛欣,郭召良,郑日昌;应对的研究路线、评定和统计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5期
3 赵玉芳,张庆林;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中社会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4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J];报刊荟萃;2009年07期
5 张萍华;张桂青;鲁谨;;抑郁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年12期
6 秦萍;张勇;;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与血浆皮质醇、认知倾向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7 胡志;竞技体育中应重视和加强应对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周军,李菊成,熊南山,张瑞礼,邓定安,罗军;伞降医疗队队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航空军医;2004年03期
9 肖蓉,张小远,冯现刚,解亚宁,梁剑芳,刘欢欢;驻岛礁军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1期
10 陈习朋,孙录;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个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唐红兰;刘巧英;;宫颈癌患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张正银;;儿科新护士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章金辉;严伟良;;老年人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隆春玲;韩海英;熊红芳;贺美玲;;不同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特质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记者 温云楠;我区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5.87倍[N];阿勒泰日报;2008年
3 张二虎 孟旭;从大学生应对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宏宇;日本新一届内阁组建完成[N];工人日报;2010年
5 王志铭;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 李欢欢 程灶火;焦虑亦成疾[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董飞侠;两手准备,应对田间皮炎[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中国二十冶董事长 党委书记 李勇;拓宽产业范围 转变增长方式[N];建筑时报;2007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知“郁”才能治愈[N];健康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方正;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王文燕;个性与情志致病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9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海荣;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3 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雄辉;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晓东;体育合作学习对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男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6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刘珊;98例鼻咽癌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9 王燕;农村中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刘西芳;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家庭环境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9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