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背景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二十年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健康课程也得到很大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规范、全面且具有科学性,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驾护航作用。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譬如授课内容学科化、教学模式机械化、评价主体单一化等等。这些问题使得目前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限,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亟待探寻新的元素丰富课堂,活跃氛围,使心理健康课程更具有体验性、生动性。而音乐对个体身心健康的独特价值已经得到研究的认可,它在陶冶心灵,调节情绪,唤起认知,提高审美等方面的神奇作用在心理学界引起重视。研究者开始认识到背景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通常以团体辅导和音乐治疗的形式进行研究,但关于音乐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结合的实证还很少见。 本研究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教学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将音乐审美与心理健康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目标有机结合,形成结合方案。随机选取四个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班,其中两个班采用有背景音乐的教学方式,另外两个班没有音乐(即传统组)的教学方式,两组班级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在教学内容、课件、时间及教室环境等方面均保持一致。另外再随机选取80名没有选修任何心理健康课程的大学生作为对照组二,即未选组。课程进行前对音乐组,传统组及未选课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前测,课程进行中对音乐组与传统组班级学生的情绪状态、主观体验及课堂行为等进行调查记录,课程结束时再次对音乐组、传统组及未选课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水平的问卷测验,并收集自我报告。目的是探讨融入背景音乐的心理健康课程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课程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课堂主观体验等教学效果上的影响,并以未选修任何课程的大学生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1.背景音乐引入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背景音乐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体验到更积极的主观体验。 3.有背景音乐的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相较于传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学生的课堂客观行为表现得更好。 总而言之,结合背景音乐与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的教学干预,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背景音乐 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6
- 1.1 背景音乐的相关研究11-13
- 1.2 心理健康课程的相关概念13-14
- 1.2.1 心理健康课程的概念和内容13
- 1.2.2 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13-14
- 1.3 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14-16
- 1.3.1 教学效果的概念14
- 1.3.2 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14-16
- 第二章 问题提出16-22
- 2.1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6-17
- 2.2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分析17-18
- 2.2.1 心理健康课程的目前状况17-18
- 2.2.2 心理健康课程目前的困境18
- 2.3 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18-21
- 2.3.1 心理健康课程的相关研究进展18-19
- 2.3.2 背景音乐融入心理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9-21
- 2.4 研究意义21-22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2-30
- 3.1 研究设计22-25
- 3.1.1 研究总体设计22
- 3.1.2 研究目的22-23
- 3.1.3 研究假设23
- 3.1.4 研究方法23
- 3.1.5 研究工具23-25
- 3.1.6 研究对象25
- 3.1.7 研究信度效度25
- 3.2 研究程序25-26
- 3.3 背景音乐结合课程方案26-30
- 3.3.1 背景音乐审美活动理论模型和具体实施步骤26-27
- 3.3.2 曲目选取原则27-28
- 3.3.3 本研究确定的具体曲目28-30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30-40
- 4.1 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后测结果与分析30-33
- 4.1.1 未选组、传统组与音乐组在前测上的差异30
- 4.1.2 未选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30-31
- 4.1.3 传统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31-32
- 4.1.4 音乐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32-33
- 4.1.5 未选组、传统组与音乐组在后测上的差异33
- 4.2 正负情绪体验的差异分析33-35
- 4.2.1. 心理健康课堂中大学生的正性情绪的结果比较33-34
- 4.2.2 心理健康课堂中大学生的负性情绪的结果比较34-35
- 4.3 非理性信念的差异比较35-37
- 4.3.1 音乐组与传统组爱情非理性信念的差异检验35-36
- 4.3.2 音乐组与传统组自我概念非理性信念的差异检验36
- 4.3.3 音乐组与传统组情绪压力非理性信念的差异检验36-37
- 4.3.4 音乐组与传统组人际关系非理性信念的差异检验37
- 4.4 课堂反馈自评调查37-38
- 4.5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客观行为分析38-40
- 4.5.1 期末成绩38-39
- 4.5.2 出勤率以及非课堂行为的统计39-40
- 第五章 讨论40-46
- 5.1 背景音乐的干预效果讨论40-42
- 5.1.1 心理素质水平的改变40-41
- 5.1.2 学生主观体验改善41-42
- 5.1.3 客观行为的差异42
- 5.2 大学生对课堂收获的主观报告42-44
- 5.2.1 大学生对课程的体验42-43
- 5.2.2 大学生对课程的反馈43-44
- 5.3 背景音乐对教学效果产生作用的机制44
- 5.3.1 形式上来看44
- 5.3.2 内容上来看44
- 5.4 小结44-4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6-49
- 6.1 研究特色46
- 6.2 不足与研究者的反思46-47
- 6.2.1 自然教学实验的影响46
- 6.2.2 个体差异性46-47
- 6.2.3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47
- 6.3 建议与展望47
- 6.4 总结论47-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54-62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09期
2 王淑敏;;浅析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4期
3 孙新波,吕计红;背景音乐——一种通过体验和感受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媛;吕清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相关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S1期
5 李瑞;;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初探[J];大学时代;2006年03期
6 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朱慧;黄志刚;;让背景音乐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J];高教论坛;2006年05期
8 岳友熙;;论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9 姜力宾;戚昭君;;浅谈音乐修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8期
10 张义泉;;浅谈音乐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喻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郝一双;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徐燕;音乐疗法对中学生疏离感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背景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5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2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