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6-07 08:15

  本文关键词: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明显针对教育领域的批判高潮,其中批判最为激烈也最为深刻的当属伊万·伊里奇,他在代表作《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集中阐述了其非学校化的教育思想。然而,伊里奇的思想纷繁复杂,涉及领域众多,人们对其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整理法、历史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思想阐述个人己见。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并根据前人的研究做好文献综述,最后阐明论文写作中可能会表现出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研究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首先简要介绍伊里奇的生平、主要著作及其创办的跨文化文献交流中心,然后介绍其教育思想诞生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伊里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简要介绍《非学校化社会》一书,然后从为何必须废除学校、废除什么样的学校及废除学校之后是什么等三个方面阐述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主要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思想进行评价,并对其产生轩然大波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进行探讨。最后,通过“教育革命”澄清伊里奇的“非学校化”实指为何。
【关键词】:伊里奇 非学校化 学习网络 教育革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目录8-11
  • 绪论11-22
  • 一、研究缘起11-13
  • 二、文献综述13-19
  • (一) 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分析13-17
  • (二) 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分析17-19
  • 三、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19-22
  • (一) 研究思路19-20
  • (二) 研究意义与方法20-21
  • (三) 研究局限21-22
  • 第一章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22-35
  • 第一节 伊里奇的生平及主要著作22-27
  • 一、伊里奇的生平22-23
  • 二、伊里奇的主要著作23-25
  • 三、伊里奇与跨文化文献交流中心(CIDOC)25-27
  • 第二节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27-30
  • 一、国际背景27-28
  • 二、美国国内背景28-30
  • 第三节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30-35
  • 一、社会批判理论30-31
  • 二、马克思主义31-33
  • 三、无政府主义思潮33
  • 四、激进主义教育思潮33-34
  • 五、终身教育34-35
  • 第二章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35-62
  • 第一节 《非学校化社会》简介35-36
  • 第二节 为何必须废除学校36-50
  • 一、价值制度化36-40
  • 二、学校的隐性课程和隐性功能40-43
  •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虚假的公用事业43-47
  • 四、学校垄断了教育领域47-48
  • 五、学校教育并不能实现平等48-49
  • 六、学校教育不利于两种学习形式的发展49-50
  • 第三节 废除什么样的学校50-55
  • 一、学校的特定涵义51-52
  • 二、非学校化社会的涵义52-54
  • 三、非学校化的革命潜力54-55
  • 第四节 废除学校之后是什么55-62
  • 一、新的正规教育的一般特征56-57
  • 二、新型学习网络57-62
  • 第三章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评价62-86
  • 第一节 伊里奇为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62-65
  • 一、对伊里奇的四种反应62-63
  • 二、伊里奇的直言不讳63-64
  • 三、伊里奇的孤军奋战64-65
  • 第二节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合理之处65-71
  • 一、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批判一针见血66-67
  • 二、学习网络打破了学校对教育的垄断67-68
  • 三、伊里奇对教育改革的激进看法68-69
  • 四、伊里奇对非人性的拒绝69-70
  • 五、否定的思考方式70-71
  • 第三节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不足之处71-77
  • 一、非学校化理论缺乏实践基础和证据支持71-72
  • 二、学习网络的实践性有待考证72-75
  • 三、过于强调个体,,忽视了集体的力量75
  • 四、过分强调学校教育的消极作用75-77
  • 第四节 “教育革命”与非学校化77-82
  • 一、“教育革命”的界定77-81
  • 二、“教育革命”等于非学校化?81-82
  • 第五节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82-86
  • 一、牛虻精神82-83
  • 二、学习网络符合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趋势83-84
  • 三、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84-86
  • 结语86-88
  • 一、教育:必要的乌托邦86
  • 二、思考:我们能做什么86-88
  • 参考文献88-94
  • 后记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金洲 ,吕洪波;“学校消亡论”评析[J];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05期

2 赵红亚;;伊里奇终身教育思想探微[J];成人教育;2007年11期

3 D.罗宾斯;李中泽;;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4 王健;;美国激进主义教育思想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6 季苹;“隐蔽课程”与“废除学校”──美国非学校化思想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1997年06期

7 李萍;;伊里奇“去学校化”思想述评——学校批判视角下的“去学校化”理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柳文全;;为什么要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10期

9 刘军梅;;对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批判的反思——读《非学校化社会》有感[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陈卓;;学校教育的异化、废除与改进——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6期


  本文关键词: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28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9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